【核心素养目标】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设计
学科 政治 年级 高一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内容分析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是必修二第四课的第一框内容,本框包括两目。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阐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意义、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第二目“完善个人收入分配”阐述现阶段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举措。两目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角度阐释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学情分析 本课是《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前期思想政治学习的基础上以及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能够理解和提高对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坚定制度自信。 2.理解按劳分配的内容和意义,阐释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结合生活实际,正确认识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和意义。 3.了解我国居民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懂得劳动者应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4.正确辨析对待劳动的不同态度,懂得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5.理解和认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提高社会责任感。
核心 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认同。 科学精神:认识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感悟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法治意识:国家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 公共参与:引导学生明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积极投身于劳动创造中。
教学重点 1.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 新发展理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分析法、情境创设教学法
议题 总议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子议题: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2.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2023年两会有关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视频片段,,以此引入本框课题。 师展示本课议题: 总议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子议题: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2.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请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初步感知按劳分配的原则,以此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讲授新课 议学情境一:请学生们分组把课前布置的对家庭成员的收入的调查材料以图片或者访谈的形式用投影呈现,并请学生依据课前预习的内容从按劳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多媒体展示议题一: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师特别提醒: 引导学生探究一: 我国实行什么样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的原因? 按劳分配的地位、原因、基本内容和要求、意义分别是什么? 多种分配方式的原因、适用范围、要素分类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4.根据同学们的分享总结概括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探究成果: 1.(1)内容:按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的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原因: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意义: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多种分配方式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要素分类: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 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 (1)主要途径: ①劳动性收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津贴和资金 ②财产性收入: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利息、租金 (2)其它途径: ①经营性收入:通过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如开小店、摆小摊. ②转移性收入::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政府补贴、社会救济金 学生通过整理材料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议学情境二:播放两会议政录:《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收入分配制度如何完善》,师展示议题二: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师特别提醒并分析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区别: 引导学生探究二: 请结合生活实际和《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收入分配制度如何完善》的相关视频,探究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探究成果: 1.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因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 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 三者关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一个制度: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两个同步: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三个阶段: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四类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收入橄榄型分配格局。 一个衔接: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可持续。 通过此探究活动,引导了解十八大以来我国优化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具体举措,从而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学生感悟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课堂小结(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