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 3 单元 第 三 节新课标要求 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学习目标 1. 结合日常生活,了解降水的不同形式、降水强度的等级。 2. 了解降水的测量及统计方法;学会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3. 掌握降水量柱状图阅读的一般方法,能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图概括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阅读降水柱状图,概括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降水是一种大气现象,并能根据生活体验描述降水的几种形式;初步具备读图析图能力;能够具备通过合作或引导得出某个结论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课堂表现力强,善于表达,活泼好动,需要经过老师的调节和引导来生成课堂效果。有渴望获得新知识的欲望,但需要老师的激励和指导,从而激发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喜欢接受有趣的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比如新的教学方法、媒体、技术等。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导入 教师播放“华北强降雨有多强”视频,提出问题:降水和降雨是不是一回事?华北强降雨属于什么等级强度的降水? 开篇提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在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务一 降水的基本概念 降水的含义 教师介绍降水的含义: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教师提出问题下问题: 1.下图哪些属于降水的天气符号? 2.雾、霜、露水是否属于降水? 3.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播放降水的形成视频。 降水的等级划分 教师介绍:降雨的等级: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强度。 教师提出问题:华北23·7强降水属于什么降水强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介绍生活中不同等级降水的感官差异: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过渡:降水有多有少,降水过少会造成土地干裂,生活缺水等,降水过少会造成房屋倒塌,庄稼被淹等,对降水量进行观测和统计尤为重要。 学以致用,前后联系,问题引领。 从数据和生活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等级的降水。任务二 降水的测量与统计 降水的测量 教师图文介绍降水的测量: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量杯 测量:人工、自动 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 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 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 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过渡:观测记录怎样呈现呢?下面我们学习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 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 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任务三 降水的时间变化 过渡:不同时间降水量的多少是变化的。我们主要关注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降水的年际变化 教师展示北京市的年降水量表,提出问题:根据表格分析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 教师强调:北京的年降水量说的就是多年的平均降水量,即644毫米。 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师展示某地降水量柱状图,提出问题: 1.该地各月降水分配均匀吗? 2.该地哪几个月降水比较多?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 3.该地哪几个月降水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 4.试着描述该地的降水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教师指出降水量的描述方法: 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则称降水多(多雨); 月降水量低于25毫米,则称降水少(少雨); 月降水量在50~100毫米间,称为湿润。 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 教师展示北半球两地降水量柱状图,提出问题:A、B两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有何不同? 学生对比分析,回答问题。 问题导向,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和方法归纳。课堂小结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