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 3 单元 第 三 节新课标要求 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学习目标 1. 了解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及基本的读图方法。 2.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初步概括出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3. 了解降水对农业、工业、商业、交通,以及衣、食、住、行、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出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出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降水是一种大气现象,并能根据生活体验描述降水的几种形式;初步具备读图析图能力;能够具备通过合作或引导得出某个结论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课堂表现力强,善于表达,活泼好动,需要经过老师的调节和引导来生成课堂效果。有渴望获得新知识的欲望,但需要老师的激励和指导,从而激发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喜欢接受有趣的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比如新的教学方法、媒体、技术等。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导入 教师通过“华北强降雨”视频,引入京津冀降水实况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过渡:不同地区,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开篇承接上一课时,一境到底。任务一 等降水量线图的绘制与判读 等降水量线图的绘制 教师介绍:把同一时间内不同观测点的降水量数据标记在图上,将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降水量线。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教师介绍: 判读方法(与等高线、等温线一样) 1.看数值 2.看延伸方向 3.看递变方向 4.看疏密程度 教师继续展示京津冀降水实况图,学生读图分析京津冀降水分布特点,学以致用。 注重方法归纳和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任务二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生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异?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学生讨论展示: ①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 超过2 000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 000毫 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③在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 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教师展示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示意图,提出问题:山地A坡和B坡,哪坡降水会多呢? 学生读图回答。 小结: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山地暖湿气流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拓展阅读: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总面积约为18.13万平方千米,主体位于智利境内,南北长约1100千米,从沿海到东部山麓宽100多千米。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离岸风和秘鲁寒流综合影响下,使本区成为世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干极”。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1861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的乞拉朋齐,一年里雨量达到了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后于乞拉朋齐,可望而不可及!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它自己的记录,蝉联了世界“雨极”的荣誉。 教师展示京津冀地区降水强度分布图,观察降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学生读图回答。 拓展降水的类型: 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将京津冀强降水情境贯穿始终,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任务三 降水与生产生活 过渡: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多少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师图文介绍:降水量大的地区屋顶多为斜顶,气候干旱的地区屋顶多为平顶。 人们期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降水过多、过少都会造成一定的灾害。 引导学生认识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课堂小结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