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4.2农业(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4.2农业(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课程目标】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3.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我国不同地区地区的农业类型
提问:大家知道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水稻
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分布地区:我们知道水稻一般分布在平原上,但是有的地区的水稻却是梯田的形式,还有同样都是降水较少的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分布畜牧业,有的地区就不可以呢?
元阳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引导提问,导入课题:
如果你是一农场主,你的农场很大,有山地,有平原,你会在平原发展什么农业?在山地发展什么农业?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新课讲授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1.农业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提问:想一想如果你要发展农业,你会怎么选址?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农业生产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外,还受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讲解: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等因素。
小结: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地方发展农业都存在优势和不足,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这就是“因地制宜”。
2.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1)因地制宜的原则
讲解:因地制宜的解释: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也就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我国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是: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粮则粮。
(2)因地适宜的发展农业
过渡: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广袤的陆地上分布这多种多样的地形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面我们就来举例分析一下,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活动:探究学习
活动安排: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图中A、B、C、D四地各适合发展哪个农业部门?说明理由。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讨论完成后派代表进行观点的阐述和表达,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和指导。
A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就叫宜林则林
B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种植业,这就是宜粮则粮。
C这里水域面积广大,河流湖泊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就是宜渔则渔。
D这里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就叫宜牧则牧。
(3)知识巩固: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组内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在图4.15中图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①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②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如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后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①A地距城市近,适宜发展种植业;B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发展种植业;C为山地地形崎岖,适宜发展林业;D为海洋,适宜发展渔业。
②可行,A地距城市近,城市对蔬菜、花卉、鱼、肉、乳、禽、蛋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
3.农业和自然条件
活动: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分析我国的农业部门分别适合哪些自然条件。(学生结合之前的分析回答,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回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结:
过渡: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的产量和品种都得到了改善,这一切都和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农业科技。
走科技强农之路
1.资料展示:我国的十四亿人口每天消耗的粮食是70万吨,蔬菜是192万吨,水果23万吨,我们知道我国国家的耕地面积并不大,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如何实现的?
学生回答: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
提问:出示袁隆平的照片,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贡献你知道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介绍: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所培育的“超级杂交稻”,2011年试验田亩产已达到926.6千克。而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仅200千克左右。
2.你还知道科技对农业的哪些影响呢?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温室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
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是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华北、西北等缺水地区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农业技术。既能提高产量,又节约水源和保护环境。
农业机械化的长足发展正在让农业强国的基石更为稳固。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根本改变了人工劳作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0%,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业,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较快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
小结: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0%,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业。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较快,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国。
内容小结。
四、课堂练习。
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
五、课堂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