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流水地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2流水地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流水地貌-流水堆积地貌》
科目 地理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30班 课时 1课时
版本 湖南教育出版社 单元章节 第二章第一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取的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地形地貌的第一节,包括“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滑坡和泥石流”三部分内容。其中“流水堆积地貌”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对河流堆积地貌定义和特点有个初步了解,并通过堆积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差异,从而了解不同的外力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
学情分析 某一地貌的具体形成过程对学生来讲有些抽象,所以说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通过举例子、图片示意等)划抽象为具体。同时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工作生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开发河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1、运用景观图与示意图,能识别常见的流水堆积地貌并描述其地貌形态与分布特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 1、了解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三种。 2、引导学生熟悉掌握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合作互助的学习方法。
人地协调观 1、通过归纳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
地理实践力 1、观察有关地理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说明其主要特征,并简单掌握其成因。 2、引导学生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不同河段流水堆积地貌的主要差异
教学难点 1.不同河段流水堆积地貌的主要成因
五、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图表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①诗词导入:《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教师:没想到我们在地理课上也能和语文连动起来,这就是学科直接总会擦出奇妙的火花。学完这篇诗词之后,也许当我们站在橘子洲头上那一刻,便可以大声的朗诵出来,你看这就是生活中的语文,那请问同学们,有尝试用地理的视角去想一想,它是如何形成的吗? 学生:泥沙堆积等等 教师:那这样的堆积地貌还有哪些呢?那他们是如何形成的呢?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流水地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流水堆积地貌。并展示学习目标 【板书:2.1.2流水堆积地貌】 朗诵 调动积极性,尽快进入到上课状态。 引导学生记住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新课 在学习今天的内容前呢,我们一起看一个小实验 展示实验工具:盒子、水壶、土壤、沙子等 并告知实验前的准备:过滤土壤中较大土块,并掺杂少量沙子放入盒子中铺好。水壶中加满水 教师:我们将铺满沙土的盒子为A面来模拟河床,地面为B面,A面与B面具有一定的角度为α,装满水的杯子往A面上册倒水模拟河水状态。期间倒水的速度和A面与B面之间的夹角α会有一定变化。所以一共有三组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有两个问题 将工具与实验前准备进行讲解,使学生更熟悉
新课 问题1:与实验一相比,实验二、三A面侵蚀沟的深度和宽度有什么变化? 问题2:与实验一相比,实验二、三B面堆积物与颗粒物等多少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我们带着问题去实验中找寻答案。 【播放视频】 教师:实验已经结束,哪位同学可以尝试将自己观察的结果分享一下? 学生举手并回答:深度更深,宽度更大 教师:通过对A面的观察可以发现,坡度、流量(流速)对地表的侵蚀的强度呈正相关:坡度越大,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流水侵蚀就越厉害。 教师:那我再问你另外一个问题,垂直于地面往下的侵蚀为?往河谷两侧的侵蚀为? 学生继续回答:下切侵蚀、侧蚀 教师:回答的非常不错,都说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奖励你一个小礼品,望你继续努力~其实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视野带到自然界中去,比如我们校外的这条河,比如湘江,甚至是一场大雨后的地面山坡,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地理!但是要注意防溺水的安全! 教师:还有一个问题是实验二、三B面堆积物与颗粒物等多少有什么变化?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小组或前后左右互相合作讨论,稍后请各组代表分享自己的看法。 【板图】 教师:哪位同学可以分享下自己的想法了呀? 学生举手回答:实验二其他条件相同,但是倒水的速度加快了,冲下来的物质变多,导致堆积物范围较大,实验二其他条件相同,但是角度扩大至25°,冲下来的物质变多,也导致堆积物范围较大 教师:回答的很棒,那也奖励你一个小礼品,继续加油哦~ 教师:通过对B面的观察,倒水的速度加快,也就是流速越快(径流量越大),以及坡度变大之后,水搬运的物质就越多,堆积物也越多。那同学看一下堆积物呈什么状分布呀? 学生:扇状 教师:我们将扇状堆积物的顶部称为扇顶,边缘部分称为扇缘,那请大家观察一下,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大小粗细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由大到小,由粗到细。 教师:回答的非常准确!流水堆积具有分选性,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河流流速变慢时,体积比重大的先沉积,体积比重小的后沉 观察实验过程与结果并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提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目的看实验,边看边思考,后面就能省下时间避免重复观看 礼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通过观看形成实验分析冲积扇形成过程,便于将知识点具体化,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积,所以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出现了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变化。而我们将这扇状的堆积体称为冲积扇—洪积扇 【展示冲积扇洪积扇图片并讲解】 教师:他们的成因类似,区别在于洪积扇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 教师:山间的无数条溪流最终会汇聚成江河,从山中来最终奔流到海,我我们48位同学从各地在此学校聚集,成为一个班集体,最终的目标便是高考。那就让我们就让班级作为船只,以学校作为我们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来当你们一次船长,带领着你们完成一次奇妙的航行 【板图】 教师,当我们的船只从山间奔涌而出继续向下航行的时候,咦,前方河中怎么有一处沙洲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学生:那是江心洲。 教师:那什么是江心洲呢? 学生:流速缓慢,泥沙不断在此处沉积,比如我们课前提到的橘子洲。 【板图】 教师:回答比我想象中还要准确,奖励你一个小礼物,希望你更加优秀哦,由于河道变宽,河床变浅等因素,流速逐渐变缓,从上游携带的泥沙在此处不断沉积,最终高于水面形成江心洲。 教师:那我们注意安全,不要搁浅,继续航行吧。哎,有人说在河边也能像在大海边一样,踩着沙滩晒太阳哎,你们信吗 学生:不信 教师:你们看,我们已经航行到下一个地方啦,右侧的河岸怎么全是沙子啊,真的像沙滩一样哎,我们停下来也去晒晒太阳休息一下吧! 教师:那河流的岸边怎么会像沙滩一样呀?有哪位同学可以尝试解释一下呢?勇敢一些! 学生:河水经过此处时,流速变慢了,泥沙不断堆积。 教师:真棒,那为什么在此处堆积呢?奖励学生礼品鼓励尝试多思考,加油! 教师:河流进入到中下游地区时,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凹岸不断侵蚀,在河流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如果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当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等原因,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教师:但是我们不能过多驻留,那也让我们的 步伐慢下来,就像看到这流水的速度也越来越慢, 聆听、思考并理解 通过看河漫滩剖面图和教师讲解,让学生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新课 我们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慢下来欣赏一下路上的风景。 教师:你看河岸两边一望无际,稻田万顷,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比如我们祖国著名的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北方也要一片冲积平原,便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以及淮河海河共同冲积形成的华北平原。 教师:顺着河流继续向前航线,我们的旅途马上就到终点啦,已经好像看到了大海哎。在入海口处便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洲景观,那什么是三角洲呢? 学生: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这里。 教师:非常准确!但是这里还要注意有一个作用叫做海水顶托 ,就像下课铃声响起,我堵在了教室门口,你们出去的时间会怎么样呢? 学生:会越来越慢,堵在门口了 教师:非常形象,三角洲形成的必要条件便是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海水顶托作用强最终形成了三角洲。 教师:那三角洲一定是三角形吗? 学生:不一定。 教师:是的,像世界长度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便 是扇状。我们长江三角洲是尖头状。 教师:能否尝试利用刚刚所学知识描述下我国第三大岛屿——崇明岛的形成过程呢? 学生:河流入海口处,流速变慢,大量泥沙沉积。 教师:真棒知识掌握的不错。除了刚刚提到的两种三角洲形态,还有世界第四长河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鸟足状,所以三角洲的形态各异,那你们来看尼罗河三角洲和我们刚刚看过的那种流水堆积地貌非常相似呢? 学生:冲积扇 教师:那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在生 活中见到这两种地貌,我们该如何区分他们呢?这里给大家一个提示:比如地理位置、颗粒大小、形成原因等等 学生:位置不同:冲积扇在山前(山麓)三角洲在入海(湖)口 教师:还有吗? 学生:冲积扇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三角洲地势低平;流速降低;颗粒更加细腻一些。其中三角洲形成原因还有海水的顶托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图片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新课推进 教师:分析的非常到位,也许在我们生活中,你们都能够利用自己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哦。 教师:虽然我们已经到达了重点,迎面是海风,但前方依旧是未知的,那我们就尝试解决一些眼前那些未知的问题吧。
过程性评价 【练习】 读三角洲与冲积扇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冲积扇与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冲积扇只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谷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 ①地势平坦,岔流较少 ②波浪作用显著 ③土壤肥沃,气候湿润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漏补缺
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这一路的旅行从山川到大海,我们这一路都看到了什么堆积地貌的风景呢? 学生:山前的冲积扇-洪积扇 中下游-河漫滩,冲积平原 入海口-三角洲平原,教师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收获了很多东西。不仅在书中的海洋遨游,更要在生 活中找寻地理的影子。而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到了大海就觉得走到了终点,仍要继续前行,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大海,也不仅仅是大海,还有那远方的星辰万物!
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