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通过方言文化导入新课,让学生切身感知时刻置身于文化中,进而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地域文化,加深学生对文化地域性的感悟与认知。本节课教师将以中国两大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为背景,比较南方地区云贵高原的水作梯田——红河哈尼梯田和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旱作梯田——黄土梯田,引导学生感受同是农耕文明的梯田文化,在生产方式、耕作方式、用水用地制度、审美情趣上的区别,并且探究乡村景观差异背后的地理原因。在城市景观的选择上,教师选取了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对比两大古城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感知地域文化与地域景观之间相互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整节课的设计旨在通过南北方两大区域的对比,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培育区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一是介绍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点,文化景观蕴含着地域文化。二是介绍了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地域文化影响聚落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建筑景观、城乡规划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受教育者是高一新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能初步解释地理事项背后的地理原因。此外,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知文化,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不透彻,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无法自主建桥联系,需要教师运用案例素材引导构建新知。
教学目标
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能够说出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体现,并且理解城乡景观中蕴含地域文化的地理原因。
培育学生运用区域比较、区域分析的方式认识区域的能力和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综合思维方式,树立尊重规律、人地和谐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体现。
2、分析城乡景观中蕴含地域文化的地理原因。
教学方法
推理与归纳法:提取图表、文字信息,比较、分析、归纳、推理,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预期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维吾尔族语),这是我临时向新疆同学学习的维语,我还听到了有同学用宁波方言翻译了这句维语。 用宁波或者其他地区的方言表述 用语言文化导入,激发课堂学习兴趣。
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与特点】在不同的地区,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地域文化的表现方式】除了语言之外,还有拼蛋(风俗)、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布达拉宫(宗教)、京剧(艺术)、窑洞(建筑)、馕饼(饮食)、马拉雪橇(交通工具)等,地域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哪些是物质文化?哪些是非物质文化呢? 其中建筑、服饰、饮食属于物质文化,其他都属于非物质文化。 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地域文化的分类。
地域景观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按照自然属性分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行云瀑布,高山流水,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影响的景观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例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雕塑等。 学生聆听和思考。 通过讲述地域景观的分类,自然过渡至后续教学内容。
地 域 文 化 与 乡 村 景 观(哈尼 梯 田)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城乡景观,来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乡村景观——层层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画——梯田。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因秀美的景观和梯田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体现了梯田文化、审美情趣的地域文化。 问题1:猜猜梯田里种了什么? 问题2:可以结合气候图分析农作物类型,该地所处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种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水稻是一种水田作物,而小麦是一种旱地作物,而当地的气候湿热,因此可推断种植的是水稻。 问题3:请结合地形图分析当地为何采取修筑梯田的方式种植水稻? 问题4:结合气候和地形,试说明沿着山区等高线修建台阶式的梯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何有利影响吗?(提示:看图) 问题5:哈尼族梯田的生产方式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的生态系统,维持这一生态系统的关键是哪一项? 问题6:森林是维持这一系统的关键,思考森林具有哪些生态价值? 问题7:结合这张剖面图可知,森林位于村寨的上方,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而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也使得村庄能够清洁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供应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将森林布局在山顶,村庄布局在山腰,山腰以下布局梯田,这种独特的用地制度,也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体现。 除此之外,哈尼族人还开挖沟渠、建立分水制度,发明冲肥法,开挖积肥塘,储存牲畜粪便,待春耕时节将这天然的有机肥冲入田中增加土壤的养分。这种独特的用水制度和施肥方式都是其地域文化的表现。 回答1:水稻、小麦、玉米…… 回答2: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特点是雨热同期。 回答3:地貌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表崎岖不平,缺少耕作需要的平坦的地形。 因此只能向大山要土地,在山坡上开挖梯田耕作。 回答4:当地降水量多,夏季暴雨集中,而地形坡度又陡,一旦到了雨季,地表径流顺着山坡快速下滑,而修建了梯田以后,地表的坡度减缓了,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减弱了,而田埂又稍稍高出梯田面,能够保证水肥不易流出这块田,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回答5:梯田、森林、河流…… 回答6: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回答7:水土流失,农田、村寨、河流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重点讲述了哈尼梯田景观蕴含的地域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地理原因。通过图文信息的综合分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探讨,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并构建知识体系,培育学生深度思维的综合思维方式。
地 域 文 化 与 乡 村 景 观(黄 土 梯田) 【过渡】云贵高原哈尼族的水作梯田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一直延续至今,但当地的这种地域文化能够在不同地方传播吗? 同样是高原,同样是农耕文明,耕作方式不一样,自然景观不同,背后的地理原因也不同。接下来我们将眼光放置黄土高原上旱作梯田——雄浑的黄土梯田。 问题8:从梯田的自然景观看,与哈尼梯田“土少水多”的特征不同,黄土梯田是典型的“土多水少”。截取黄土梯田的剖面图,你认为黄土高原应该修筑哪种类型的梯田?为什么? 不能在地区传播,因为各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各不相同。 回答8:反坡梯田,黄土高原地区显著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修建反坡梯田可以改变水土流动的方向,能够有效的保持水土。 通过黄土梯田与哈尼梯田景观的直观对比,让学生感受区域差异,培育学生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理念。
【小结】不管是哈尼梯田还是黄土梯田,他们都集中体现了人民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地和谐的理念既可以代代相传也可以区际相传。
地 域 文 化 与 城 市 景 观(丽江 古城) 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乡村景观中,还蕴含在城市景观中。 材料1:总体布局和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独具纳西族风采。源自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印入城中,再流贯大街小巷,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形成以水为核心的空间布局。 问题9:结合材料分析丽江古城的城市建筑和布局体现了怎样的地域文化? 回答9:“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以水为核心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傍水而居的水城格局。 向学生展示丽江古城与平遥古城的建筑和空间结构的对比图和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能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取有用信息,归纳整合知识点的能力。
地 域 文 化 与 城 市 景 观(平 遥 古城) 材料2:陕西平遥古城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问题10:结合材料分析平遥古城的城市空间格局体现了怎样的地域文化? 回答10:“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小结】地域文化与深深影响着城市的建筑景观、建设规划,当然城乡景观也会反过来影响地域文化,以平遥古城为例,它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生聆听与思考
总结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学生聆听与思考 总结和明确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相互影响
板书 设计
亮点呈现 本节课通过两大高原城乡景观的对比,探究景观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以及地理原因,以加强学生对地域文化感性和理性认知,提高学生区域比较、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