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资源简介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重点训练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为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通过操作软件和亲手制作山体模型,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通过观看利用普米软件制作的视频理解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难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判读山坡的陡缓。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性,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地形地貌,转绘为平面地形图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初中生学生参与意识强,在课堂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
激励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始终
2、学法:动手实践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展示微信聊天记录,老师的好友聪聪要去庐山看日出,在微信中发来一些拍摄的照片和信息,他的脚受伤了,手机也快没电了,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激动人心的救人过程,利用Google Earth看看庐山山区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到庐山山脉层峦叠嶂,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区域的认知。此时提出问题:到哪里去找聪聪呢?
线索一:展示微信中聪聪发来的位置信息,利用高德导航导入,紧急赶往山区,来到山脚下,得到一张非常重要的紧急救援图。利用微信中提供的信息和山脚下的等高线地形图,来寻找一条省时省力的最佳登山路线,营救聪聪。在激发学习热情,了解学习任务后开始讲授新课。
2.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地表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怎样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绘制在一张平面图上呢?这个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小软件将立体的等高线地形图转绘成平面图帮助学生理解。再由浅入深认识山体不同部位,先在山体模型中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请学生思考在山脊和山谷中哪个更容易形成河流?
引导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到山峰、山谷和山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归纳识别他们的方法。请学生们结合课前准备材料:超轻黏土、水槽、水杯、水、 PVC板、笔,动手,捏出山体不同部位,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这一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至此学生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已经非常熟悉,能够很好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掌握识别他们的方法,继续出发,寻找聪聪。
线索二:当地人说这座山有400多米高,聪聪通过手机GPS系统测出所在的高度却是975米!
根据这一信息,请同学们自学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知识。根据线索一和线索二可以初步推断聪聪已经快到山顶了,可他是从那侧上山的?怎样通过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的陡缓?这个另外一个难点,利用普米软件制作的视频理解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有3个不同坡度的梯子,上面的木棍代表等高线,同学将木棍垂直拖到平面上,看看等高线的分布会有怎样的差异?通过同学的操作可以看到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缓等高线越稀疏)那么营救聪聪是选择等高线密集的陡坡还是等高线稀疏的缓坡呢?对此,学生做出判断会更加有依据。
线索三:微信中聪聪还发来有河流的照片
推测:他很有可能是沿着山谷的缓坡爬上去的。请同学们还原聪聪的登山路线。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帮助下,同学们圆满的完成营救聪聪的任务
3、归纳总结
请同学们将本节课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
4、课堂练习,即时反馈
独立完成:
某中学赴神农谷开展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判断公路的海拔为____(填“大于500”或“小于500”)m。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形态判断瀑布景观出现在图中的__①____(填“①”或“②”)处。
(3)黄桃栽培需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缓坡地,据此判断,图中A、B两处中最适合栽培黄桃的是______(填“A”或“B”)处。
答案 (1)小于500 (2)① (3)A
七、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大多有过爬山经历,但并不会仔细观察一座山,对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如山脊、山谷等概念并不了解。因此本节课看似是读图训练,却需要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将地理学习化虚为实,化难为易,由静到动。本节课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为简,各个击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