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萝卜刀”在学生群体走红,该警惕什么?刀片一甩就出鞘,再一甩即可收回,近日,一款名为“萝卜刀”的玩具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走红,成为学生中的“新宠”。在多家购物网站上,萝卜刀的销量惊人,很多款商品单月销量已经卖到10万+,少的也有几万件。萝卜刀是一款由塑料3D打印制成的仿刀玩具,因其外形酷似胡萝卜,并且是借助自身重力实现刀体滑动,所以也叫“重力萝卜刀”。①萝卜刀引发的争议不少家长表示担忧:“现在玩萝卜刀,以后就会玩真刀!”“儿童玩具该禁就得禁!”有人通过试验发现,有几款萝卜刀虽然是塑料材质,但是尖头处很硬,稍微用力便能插破白纸,扎入苹果。有专家表示,“萝卜刀”确实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其玩具顶部有些坚硬,孩子们在玩耍时如果不注意力道,或者奔跑追逐时不慎摔倒,很容易伤到眼睛等身体脆弱部位。同时,玩“萝卜刀”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孩子们喜欢模仿影视剧里的画面来舞弄玩具刀、玩具枪等。其中,拿着玩具刀做刺、捅、戳等动作,可能会从潜意识里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玩具刀不同于玩具枪,真刀是现实中很容易获得的工具。玩“萝卜刀”的一系列危险举动,可能会增加孩子使用真刀时做出同样举动的风险。也有专家表示,玩耍萝卜刀主要通过手部,可锻炼孩子的手指灵活度,对开发大脑也有一定的积极辅助作用。一些萝卜刀还带有夜光,可以增加孩子的趣味感,缓解压力。①警惕萝卜刀营销背后的话术有媒体指出,萝卜刀引发争议的关键点或许并不是它的伤害性。学生们日常使用的铅笔、裁纸刀、手工剪刀和圆规,外观更尖锐,造成的伤害性或许更大,但不会有老师和家长禁止学生使用这类文具。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会一再叮嘱孩子们注意使用安全,不要用尖锐的文具对准自己或同学。换句话说,周围的环境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孩子灌输安全使用文具的思想,尽可能避免伤人事件。而不少家长将萝卜刀视为“毒玩具”的原因,就是其广告语在宣扬“伤人”“攻击”的思想,有暴力的不良暗示,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低年龄段学生,分辨意识没那么强,更容易被不良思想所影响,这才是萝卜刀引发争议的关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上述产品的生产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未标明注意事项的不得销售。”这要求商家在出售玩具时,必须考虑使用玩具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家长担心孩子使用萝卜刀,会给孩子不良的暗示,而商家却故意强化这种暗示,更说明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2加强引导和监管是共识究竟该怎么对待小学生玩萝卜刀,此前媒体讨论已很多,基本的共识是,对待小学生玩萝卜刀,需要加强教育、引导,避免玩萝卜刀给孩子不良的暗示,刺激暴力潜意识。而出售萝卜刀的商家,故意以含有暴力色彩的话术进行营销、宣传,是比萝卜刀更可怕的做法。对于这类行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叫停这些非法广告,并追究涉事商家的责任。毕竟,出售玩具的商家,也要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商家作为玩具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检查所生产的“萝卜刀”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同时要注意广告宣传中是否存在不良暗示,如“看谁不爽就刀一下”此类宣传应及时改正。电商平台作为销售平台,应该绷紧宣传内容把关“安全弦”,避免不良引导内容的大肆扩散。监管部门应加强审查监管,防范安全隐患,重点检查商家是否证照齐全,是否销售“三无”产品、低俗或暴力包装产品,是否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是否销售未经3C认证的玩具等。学校和家长作为孩子的“教育合伙人”,应注重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危险、规避危险,引导孩子摒弃暴力倾向,确保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孩子喜欢“萝卜刀”此类玩具,应在家长的监护下玩耍。对于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危险动作,家长和老师还须做好引导,教育孩子们在玩耍时,注意方式和力度,不在容易导致意外发生的场景玩,避免伤害到眼睛等身体脆弱部位。另外提醒孩子不将此类玩具带进学校。此外,网传萝卜刀的解压功能大部分来自商家的营销,导致不少消费者跟风购买。要告诉孩子们,舒缓压力可通过打球、游泳、跑步等运动方式,进行全身心的放松,并非是寄希望于指尖的小小萝卜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