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域及其类型第2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区域及其类型第2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区域及其类型》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和掌握四类区域的含义、影响因素等概况。
2.运用案例,学会具体分析某些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自然区域的概念和分类。
2.知道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方法,以及在实际情况下设立的一些行政区域。
3.知道经济区域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影响因素。
4.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结合实际案例,理解我国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的自由贸易区,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亚洲的自然环境》,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知以大致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方法,为本节自然区域及其分类的学习打下基础。
【讲授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区域的划分和主要类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继续学习和探究区域的四种基本类型,即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你知道这四类区域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吗?影响这些区域形成的因素分别有哪些呢?自然区域怎么进一步划分呢?文化区域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这些问题就是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板书)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
二、区域的类型
1. 自然区域及其分类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1.什么是自然区域?
2.自然区域是如何进一步分类的?
生:(可能的答案)1.自然区域的概念: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自然区域的分类:
(1)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等。
(2)部门自然地理的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等。
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在层次上属于自然大区,即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大兴安岭针叶林区、华北平原落叶阔叶林区、海南季风林区等是典型的自然区。
【知识拓展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特征及成因。
教师运用各类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特征及成因,理解区域的整体体、差异性等基本特征。
1.东部季风区
2.西北干旱区
3.青藏高寒区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学会分析归纳自然地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阅读教材P6“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说出漠河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2.议一议,漠河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了漠河哪些自然地理条件?举例说明。
生:(可能的答案)1.漠河位于大兴安岭地区,以山地地形为主;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干燥且漫长,暖季短促较凉爽;降水较少且集中于7月;秋季多早霜和冻害发生;森林资源和动物资源丰富,土壤以棕壤为主;盛产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沿江自然景观资源独特秀美。此外,漠河当地俄罗斯风格建筑广布,特色显著。
2.漠河当地利用其独特地理条件,设立了“中国最北一家”“神州北极”等景点。漠河还可利用其气候资源,在冬季发展冰雪旅游项目,在夏季发展避暑旅游项目;利用独具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发展异域风情旅游项目;等等。
(板书)2.行政区域的划分及其分类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1.什么是行政区域?
2.影响行政区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我国是如何进行行政区划的?
生:(可能的答案)1.行政区域的概念: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2.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
3.我国的行政区划制度: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主要是三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旗)、乡(民族乡、镇)三级,还有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实际上,我国在省级与县级行政区之间还设有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
【知识拓展2】认识我国行政区划中“市”的不同级别。
我国行政区划中的“市”有不同的级别,比如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还有不设区的地级市,需要认真进行区分。因此,凡是涉及“市”的行政区域,都要考虑其上一级的行政区域级别。
教师依次展示我国的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不设区的县级市等不同级别的市,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教师讲述:东莞市,广东省地级市之一,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截至2020年6月,东莞市下辖4个街道、28个镇,总面积2465平方千米,是中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
学生继续进行活动探究2:分析我国不同行政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1.我国面积最大的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隶属巴间郭楞蒙古自治州,土地面积20.23万平方千米,2016年总人口8.0万,人口密度为0.4人/千米 。我国面积最小的县是山东省长岛县,隶属烟台市,土地面积56平方千米,2016年总人口5.7万,人口密度为1018人/千米 。在地图上找出这两个县,描述它们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其人口密度差异大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1.若羌县位于新疆,与西藏、青海、甘肃接壤,是进入新疆的门户,境内沙漠广布,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河流均为内流河,植被以干旱荒漠植被为主。长岛县位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在黄海、渤海交汇处,南临烟台,北依大连,西靠京津,东与韩国、朝鲜隔黄海相望,为低山丘陵区,滨海地区有小面积平原,气温温和,降水适中。
若羌县深居内陆,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济较为落后,人口稀少。长岛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好,气候适宜,适合发展渔业,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学生继续进行活动探究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区划的调整及其原因。
(问题承上)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区划屡经调整。查阅有关资料,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自己所在省级行政区的演变情况。
(2)我国1983年设立海南省,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2012年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想一想,这几次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地进行撤乡并镇,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你的家乡是否也有这样的调整?如果有,是如何调整的?议一议,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2.(1)略。请学生根据家乡的具体情况作答。
(2)设立海南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设立重庆直辖市是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峡库区移民等方面进行的调整。设立地级三沙市是从开发南海资源、管理南海事务、维护领海主权等方面进行的调整。
(3)略。请学生根据家乡的具体情况作答。
(板书)3.经济区域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1.什么是经济区域?
2.影响经济区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1.经济区域的概念: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劳动地域分工、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
(问题承上)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3.较大的经济区域一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4.经济区域是如何进一步分类的?
生:(可能的答案)3.特征:较大的经济区域一般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为脉络,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并在宏观格局中担负着某些专门职能。
4.分类:
(1)综合经济区:简称经济区,是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的。
(2)部门经济区:以国民经济某一部门为对象,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
学生继续进行活动探究4: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1.阅读教材P8关于“自由贸易区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以某一自贸区为例,了解其实施范围、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生:(可能的答案)1.(1)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4年12月34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
实施范围:广东自贸区实施范围116.2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60平方公里(含广州南沙保税港区7.06平方公里),深圳前海蛇口片区28.2平方公里(含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3.71平方公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28平方公里。
战略定位: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发展目标:经过三至五年的改革试验,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粤港澳经济深度合作,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力争建成符合国际高标准的法制环境规范、势将贸易便利、辐射带动功能突出、监管安全高效的自由贸易园区。
(问题承上)1.阅读教材P8关于“自由贸易区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议一议,自贸区的设立对推进我国进一步开放有哪些战略意义?
生:(可能的答案)1.(2)建立自贸区有利于我国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为我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生继续进行活动探究5:了解关中-天水经济区设立的背景及意义
2.阅读教材P9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对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要意义?
(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该经济区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你的建议。
生:(可能的答案)2.(1)面积广阔,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的政策支持;铁路公路串联,交通条件优越;西安、咸阳、天水等城市实力较强,科教实力雄厚,工业基础好,文化源远流长。
(2)有利于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吸引更多人才落户,加速该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3)略。合理即可。
(板书)4.文化区域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1.什么是文化区域?
2.在某个特定的文化区域中,往往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讲述: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文化传统。
生:(可能的答案)1.文化区域的概念: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2.特征:主要文化现象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知识拓展3】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及中国区域文化。
教师展示以下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和中国典型的区域文化。
【知识拓展4】认识唐人街的文化特征。
教师展示海外各国城市中的“唐人街”相关图文材料,学生了解其文化特征。
唐人街,是华人在其他国家的城市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由此可知,在西方国家特色突出的唐人街属于文化区域。
【知识拓展5】了解加拿大法裔文化区的文化特征。
阅读教材P10“加拿大法裔文化区”材料,了解加拿大法裔文化区的语言、文字、建筑风格、文化节日等文化特征。
图片配文:法兰西风情最浓郁的加拿大城市——魁北克城。
学生继续进行活动探究6:认识特定文化区的基本文化特征。
1.阅读教材P11关于“世界文化区”的图文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试从居住形式、语言、文化景观等方面,说出某一文化区的基本文化特征。
(2)想一想,你还可以做怎样的世界文化分区?说出你分区的理由,并与同学探讨。
生:(可能的答案)1.(1)例:北美区、居住形式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为主,语言以英语为主,文化景观有教堂等。其他的回答合理即可。
(2)略。合理即可。
学生继续进行活动探究7:了解饮食文化特色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2.阅读教材P11关于“我国饮食文化区”的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你最喜欢吃哪种菜系的菜?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2)你家乡的菜肴属于哪一菜系?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它的特色和代表菜。
(3)我国八大菜系反映了我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选择一个你熟悉的菜系,探究其特色与当地地域文化的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2.(1)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作答。
(2)略。根据家乡的具体情况作答。
(3)略。根据具体情况作答。主要从食材、气候、调料、民族习俗、经济发展状况等角度展开讨论。
【知识拓展6】中国主要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
教师展示列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十大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表1.中国十大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对比。
地域文 化类型 自然环境 农业生产 传统民居 传统服饰 饮食习惯 文化风俗
华南 沿海文化 热带、亚热带气候,干湿分明 以热带果林种植为主 客家土楼 —— 以米食为主 越剧、崇拜海神、敬奉妈祖
江南 水乡文化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以种植稻、橘、茶、桑、竹为特色,精耕细作 粉墙黛瓦的楼房 丝绸 大米、蔬菜、鱼类 江南丝竹、评弹、越剧
云贵 高原文化 多高山峡谷,岩溶地貌发育 立体农业、多种经营 傣族竹楼、侗族鼓楼 少数民族服饰多姿多彩 烟酒茶在全国享有盛名 少数民族歌舞、傣族泼水节
四川 盆地文化 亚热带季风气候,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吊脚楼 —— 以麻、辣著称 川剧
(续)表1.中国十大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对比。
地域文 化类型 自然环境 农业生产 传统民居 传统服饰 饮食习惯 文化风俗
黄土 高原文化 温带半干旱以及半湿润地区 旱作农业和畜牧业交错 窑洞 羊皮袄、羊肚子手巾 面食肉食为主 腰鼓、秦腔、信天游
华北 平原文化 温带阔叶林 旱作农业和果树种植 四合院 棉装 面食 京剧、评剧
东北 黑土文化 温带森林草原 早期渔猎文化、黑土农耕文化 泥草房、泥瓦房 棉、皮服装 杂粮 东北二人转
(续)表1.中国十大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对比。
地域文化类型 自然环境 农业生产 传统民居 传统服饰 饮食习惯 文化风俗
青藏高原文化 青藏高原,气温低、日照强、辐射强、温差大 青稞种植业,牦牛藏绵羊为主的畜牧业 石砌碉房,喇嘛寺庙 藏袍 酥油茶、青稞、牦牛奶 高亢嘹亮的高原民歌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 温带荒漠半荒漠,雪山、戈壁、绿洲 畜牧业、绿洲农业 阿以旺、毡房 民族服饰鲜艳 肉食、奶食、面食为主 欢快的民族歌舞、伊斯兰教、清真寺
内蒙古草原文化 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 畜牧业主主 蒙古包 蒙古袍 肉食、奶食、面食为主 马头琴、那达慕节庆
【知识拓展7】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建筑景观形态的影响。
地理环境影响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合掌造是指日本一种特殊的民宅形式,特色是以茅草覆盖的屋顶,呈人字形的屋顶如同双手合十一般,于是就被称为“合掌”。合掌造为木造建筑物,在兴建的过程中完全不用钉子,但仍然十分牢固。合掌造的屋顶十分陡峭,是为了使积雪容易滑落,不会堆积在屋顶上,以避免冬季的大雪将屋顶压垮。如下图所示:
【知识拓展8】认识地坑院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关系。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出入通道的周围砌有砖墙,起防水作用。地坑院反映了当地土层深厚的地理环境。2007年河南陕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人类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完成1~2题。
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这种饮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2.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开放性 ④动态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赣江新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北部赣江之滨,努力打造长江中游地区滨湖临江、宜居、宜业的新城区。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赣江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的开放性越来越小 B.与周边地区气候特征不同
C.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 D.该区域不具有动态性
4.设立赣江新区的目的主要是( )
①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 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③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 ④提升南昌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5~6题。
5.有关各个区域类型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自然区域 B.都属于经济区域
C.四者的空间尺度大小不同 D.甲、乙属于文化区域
6.对甲所在区域人们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参考答案】1.C 2.A 3.C 4.C 5.C 6.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