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为什么我不建议对孩子说“考不好没关系”?前些日子去表姐家,一进门就看到外甥满脸不高兴的样子。原来外甥作业写得一塌糊涂,数学题连续错了好几页,表姐一检查完,气得火冒三丈,拿起作业本就是一顿骂。“整天吊儿郎当,不好好学习,难怪期末不及格!”一旁的姐夫看气氛不对,赶紧走过来当“和事佬”,一边劝表姐不要那么凶,一边安慰孩子:“没事没事。咱学不会考不好没关系,到时读个厉害点的专业,学个一技之长啥的更重要。”看似很有道理的一番话,却让我听出了问题来。不想孩子因为学不好、考不及格自信心受挫,便告诉他“没关系”,这类的表达根本起不到鼓励安慰的作用。反倒会因为它背后暗含的“否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01孩子没考好,瞎鼓励只会让他越来越差如今越来越多父母知道,孩子个性敏感、脆弱,平时不能太多打击、嘲讽和责备。于是习惯用“没事”、“没关系”这样的表达,打消孩子的紧张和恐慌,试图用无所谓的态度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只是,孩子听到这种话,会怎么想呢?“孩子没考好,回到家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现场的答案基本就两种:一种质问为什么没考好,另一种则开明地安慰道“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表面上,似乎后者更能让孩子接受一些。著名的“白熊效应”放在教育中同样适用:越是不愿孩子放心上,孩子越在意。这在某种程度就是一种“负面强化”作用,常常把“没关系”、“不要紧”挂嘴边,非但不能给孩子正确的鼓励,还会让孩子越学越没自信,对学习和考试越抗拒。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杀伤力远远超乎预期。02父母用意虽好,但孩子听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很多家长不知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为了不给孩子增加压力,不断提醒孩子‘不要紧张,放平心态’、‘考不上本科没关系’。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焦虑感。”广东一个初中女学霸,考试失利成绩掉到前十外。结果听到妈妈和奶奶安慰自己“下次考好点,这次不要紧”后,竟气到把英语书撕掉,情绪崩溃。相信父母表达的初心用意是好的,只是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这些话只会被孩子解读为:“父母这么说,看来是已经不看好我,对我没信心了……”“他们根本不懂,也不关心我,他们都看不出我有多在意难过。”“我学习有困难,可他们只在意我考得好不好,从没想过给我支持和帮助。”结果父母一句轻飘飘的“没关系”,瞬间抹杀掉自己的努力。不管多用心,言辞多委婉,孩子听到的尽是父母对自己的否定,从而滋生出更强烈的挫败感。03促使孩子进步的,是他的底层感受、内在驱动父母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靠外力的输出,指示孩子往哪里走,该干什么。相反,想要把孩子从挫败感中拉出来,得给他足够的温柔和尊重,看到他的需求,满足他,孩子才可能唤醒内在的动力管理好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真正好的教育,永远都充满正向积极的力量。父母切实的关注、体贴,正确的激励和引导,才是帮助孩子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神手”,让他愿意克服障碍、困难,积极主动探寻成长和进步的路。04想让“鼓励”发挥真正的功效,要这样做才对对孩子而言,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或遭遇其他挫败事件时,恰恰是教育的好时机。这时,父母不要毫不在意,不把孩子当回事,而是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用正确的鼓励来支持他、引导他。1、启发孩子合理宣泄情绪。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并不擅长主动表达内心的负面情绪。这时父母别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把“说话”、“发声”的机会交给孩子。比如在合适的时机下,和孩子单独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心情和感受。2、模糊化孩子的“失败事件”。疏导完孩子的情绪后,要想从情感上安慰孩子,可以把“考不好”或者其他失败事件放在一个笼统的语境中描述。比如:“考砸了、失败了是很正常的,人人都会遇到。”“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次失败而已。”不过分强调孩子失败的具体事件,让孩子简单理解为一次“挫败”而已,孩子能够更坦然接纳。3、侧重于原因分析,肯定孩子的成长。孩子从感性的场景中恢复到理性状态,最需要的是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该怎么解决和避免。这时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批判心,保持客观成熟的心态陪孩子分析原因。“人生万事,得体的方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孩子这一路的成长,要经历的事远比父母想象得多,如果不用心去感受和学习,一旦错过最佳的“保护期”,未来就很难指望他积极向上生长。用恰到好处的方式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最大的自觉。但愿我们都能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认真履行为人父母的职责,让孩子需要的时候有帮手,迷茫的时候有方向。等他长大成人后,无论遭遇什么,都能自信满满、坚定不移地向前冲去。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