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三单元 经济全球化 单元复习学习目标1.辨识国际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描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2.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正确义利观,阐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意义。3.引用实例,说明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六课 走进经济全球化(一)知识体系构建(二)核心考点解读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2.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项目 因素 作用客观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提供动力和物质技术基础根本动因 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必不可少的内驱动力体制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 打破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重要载体 跨国公司 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3.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影响(1)积极影响: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影响已经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着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科技合作与进步。(2)消极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会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如不考虑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实行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等。4.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意义)①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②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消极影响)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酿成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特别提醒 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不能只看到机遇,忽视挑战,也不能因为挑战而否认带来的机遇。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不能将二者并列,更不能认为挑战大于机遇。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1)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对“逆全球化”潮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让各种资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和合理配置。(2)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3)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4)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5)要完善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协商、加强合作,完善全球治理机制要遵循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等原则。(6)发挥跨国公司的载体作用,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6.完善全球治理(1)原因①当前的全球治理机制还难以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积聚等问题。②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问题十分突出。(2)要求①我们要与国际社会协作,完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加强风险的共同应对与防范。②面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共同携手,运用我们的智慧,充分利用国际组织赋予的权利,客观公平公正地解决分歧,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③在新的治理体系下,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④新的治理体系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要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⑤建立新的治理体系,并非要求将原有治理体系推倒重来。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只要它以规则为基础,以公平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就不能随意被舍弃。⑥正确义利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中,坚决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与各国人民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同繁荣。(三)易混易错辨析1.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提示 × 经济全球化包括商品、服务、技术、资金、劳务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2.贸易全球化指的是一般商品的国际贸易,不包括服务、资本、技术、劳务等。( )提示 × 贸易全球化使得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也进入了交易范围并迅速发展。3.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 )提示 √4.跨国公司以母国为基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分公司。( )提示 × 跨国公司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5.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一定会使各国普遍受益。( )提示 × 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并不一定会使各国普遍受益。6.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参与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 )提示 × 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7.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方向发展。( )提示 × 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8.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应彻底摒弃。( )提示 × 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需要加以变革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应彻底摒弃。9.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提示 √第七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体系构建】【考点精析】1.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原因(1)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的必然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3)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1)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3)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4)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5)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6)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7)要有防范经济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应对风险的本领。(8)维护多边体制,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完善全球治理体系。3.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原因 ①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别人搞建设 ②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求 ①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外开放 原因 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要求 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二者关系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辨识判断1.新时代,我国将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提示 ×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在新时代,适应新形势,我国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适应新形势,我国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商品贸易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提示 × 适应新形势,我国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提示 ×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提示 √(四)当堂训练1.(2022·海南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这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起航。RCEP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各成员国都将获益。RCEP生效实施( )①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②将使各成员国经济制度趋同③有助于促进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④强化了成员国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①③:RCEP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各成员国都将获益。RCEP生效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促进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①③符合题意。②:各国的经济制度应适合本国国情,RCEP生效实施不可能使各成员国经济制度趋同,②错误。④:RCEP成员国之间并不都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④错误。2.(2023·全国卷)《管子》中记载:鲁梁两国百姓惯于织绨(古代一种织物)。齐国禁止国内织绨并要求所需绨服全部从鲁梁购买,同时齐桓公带头穿绨服,百姓纷纷仿效,结果绨价大涨。鲁梁国君遂要求百姓少种粮而全力发展绨业。然而一年多后,齐桓公率百姓改穿帛服,并封闭关卡与鲁梁断绝经济往来。很快鲁梁粮价飞涨,百姓陷入饥荒,纷纷投奔齐国。三年后,鲁梁臣服于齐国。从中可获得的启示是( )①粮食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底线 ②生产分工会加剧一国经济发展不平衡③经济结构单一存在潜在经济风险 ④对外贸易畅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保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详解】②: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生产的合理分工,共同协作的完成,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因此生产分工不一定会加剧一国经济发展不平衡,②排除。④:对外贸易畅通,有助于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但一国经济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依赖于自身,④排除。3.(2022·全国卷)澜湄合作机制成立6年多来,中国和湄公河五国围绕水资源合作召开部长级会议,成立水资源合作中心,举办合作论坛,开展近60场次技术交流活动,招收培养100多名湄公河青年水利人才,实施包括大坝安全、农村安全饮水、水文监测及预报预警等在内的一系列项目。澜湄水资源合作( )①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模式②能够推进流域各国务实合作、巩固政治互信③反映流域各国坚持相同的对外交流合作政策④有利于增进流域各国民生福祉、推动可持续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详解】①:材料不涉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且该选项夸大了澜湄水资源合作的作用,①排除。③:流域各国的对外交流合作政策并不相同,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③。②④:澜湄水资源合作能够推进流域各国务实合作、巩固政治互信,有利于增进流域各国民生福祉、推动可持续发展,②④正确。故本题选C。4.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规模稳步扩大。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占中国外贸整体的比重,从2013年的25%提升到2022年的32.9%。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稳定增长的原因是( )①“一带一路”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加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②中国与沿线国家积极通过减少贸易壁垒,推动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对接和增强③中国经济充满韧性活力和具备强大供给、制造能力,主导世界经济强劲发展④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拓展贸易伙伴,加强彼此的系统性合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①说法错误。②④: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规模稳步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稳定增长的原因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积极通过减少贸易壁垒,推动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对接和增强;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拓展贸易伙伴,加强彼此的系统性合作,②④符合题意。③:“主导”夸大中国经济的作用,也不符合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5.(2023·安徽滁州模拟)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的程度逐步加深。自2020年2月28日起,中国国债正式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再进一步。中国债券被纳入全球指数( )①顺应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②将消除中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③有利于大幅降低我国金融风险 ④能推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详解】①④:中国债券被纳入全球指数,顺应了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能够推动中国与世界金融市场的融合,①④正确。②:该选项夸大了中国债券被纳入全球指数的作用,故②不选。③:金融市场的开放会增加金融风险,故③不选。6.(2023·辽宁·高考真题)2023年2月,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公布2022年对华贸易年报,韩国、德国、英国和欧盟对华投资较上年增幅分别为64.2%、52.9%、40.7%和92.2%。结合材料及下表(数据来源:新华通讯社),可以推断出( )项目 年份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美元) 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美元) 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美元)2020年 4.65万亿 1329.4 亿 1443.7亿2021年 6.05万亿 1451.9亿 1734.8亿2022年 6.31万亿 1465.0亿 1891.3亿①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保持乐观 ②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③中外经贸投资合作近三年持续共赢 ④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3·新课标·高考真题)据商务部统计,2023年1~3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08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56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医药制造领域引资分别增长55.7%、50.3%、24.6%和20.2%。据此可以判断( )①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利用外资质量提升②中国金融市场更加成熟,外商投资风险降低③中国营商环境具有优势,对外资吸引力不减④中国经济受外部冲击减弱,对外开放水平提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2023年1~3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9%。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据此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利用外资质量提升,也可推断出中国营商环境具有优势,对外资吸引力不减,①③符合题意。中国金融市场更加成熟,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商投资风险降低,②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经济受外部冲击减弱。材料中我国使用外资的状况可以说明我国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受外部冲击减弱,④排除。故本题选B。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货物和服务年进口均占全球1/10左右。2018年11月,中国进一步降低石材、陶瓷、机电等1585个税目商品的最惠国税率,关税总水平由2017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同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70多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展示了法国葡萄酒、阿根廷红虾、美国智能车载空气净化器……进博会吸引了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其中1/4以上为智能及高端设备。中国扩大进口“大蛋糕”的清单上,既包括数控机床、智能终端、精密医疗设备、新型汽车、先进民用飞机等高技术产品,也包括个人电子产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14分)①降低关税,增加进口(2分),繁荣生产与消费市场(或增加供给)(2分)②激发市场竞争(或通过市场竞争或激发市场活力)或带动技术引进(2分),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或技术创新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分)③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或减轻消费负担),更好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提高消费质量、水平或优化消费结构)(一点2分,两点3分)④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经济高质量发展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一点2分,两点3分)第四点任一点都没有,而写出五大发展理念给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