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克服教学误区,完善数学课堂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真实而坚定的四年路程,四年中我们不断地摸索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在尝试的同时我们也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数学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如何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数学课堂变成学生的主体活动,变成学生探求世界的通道.伴随尝试和思考,我们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往往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不敢迈出脚步,而一旦努力地放开了脚步,又往往会走进一些误区.因此,要更好的开展新课程改革,我们就需要克服以下几个误区:
1.追求"面面俱到"
我们这代教师也是在传统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想把一道问题涉及到的其他问题全部的讲给学生,主观地认为我们讲的越多越充分学生就懂的越多越好,其实不然。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所以我们平时教学要为大多数学生考虑,无论从堂上内容还是堂下作业,都应该尽量做到适合大多数同学。那么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不但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更要认真研习教材,大胆地对课本进行二次改革,让课本为我们所用,为学生所学。所以一堂课完成的好与坏不能够只看课堂容量的大小,应该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储备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我们还应该去潜心研究教材,在明确了教材系统以及知识点主次关系的基础上,学会灵活的处理教材,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旁征博引,合理拓宽学生知识面,让我们的课上的尽管内容少,但是内容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究,那么在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的双重压力下,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努力的去做到:
1.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精选例题习题,绝对不能搞题海战术.
2.抓好教学反馈,尽量去弥补学生学习上的缺漏.教学反馈可以从几个方面反映,包括教师的堂上提问,课后的作业批改,平时的测试等等.
3.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教师应该切实地为学生编织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让他们自己去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切不可为了"面面俱到",导致最后"面面不到".
2.追求"一题多解"
有的数学题目有多解,包括了简单的和复杂的,尽管都含纳知识点在内,但是有的解法之间差别不大.我们本来本着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但是当我们为学生展示了"一题多解"之后,我们最后可能会发现,学生对这些解法做不到完全理解和掌握,反而对那些区别不大的解法无法区分,遇到问题之后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了.因此作为教师选题要"精",选解法也要"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适度。
3.过度追求"生活化"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要是指,我们在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或生活常识出发,去创设生活情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模型,并教会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而事实上一味地追求"生活化",会淡化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缺少了缜密的理性的思考和研究,这是学习数学很避讳的.所以,适当地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是必要的,且不可过多。
4.过度追求"现代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也逐渐地渗透到了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声像俱佳,图文并茂,使得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变得生动形象.然而,如果我们不适当的使用多媒体,只能使数学课停留在表面的热闹,实质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去思考问题,最后对知识的内在本质仍然是知之甚少.因此,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上课,恰到好处地把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使得教学效果更佳。
5.自主探究“形式化”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而作为教师我们总难免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喜欢发号师令,让学生按部就班.这样做也许会节省我们的教学时间,但是这样也同样会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意识,,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背道而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标准,还在摸索中,我们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避免走进不必要的误区.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就一定能够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