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一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一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说出昼夜交替的成因,说明昼夜交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说出分区计时对时区划分和日期变更的规定,学会根据区时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
3.说明地转偏向力及其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影响。
4.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原因。
5.解释四季更替及其原因。
6.说明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难点】
根据观察描述当地昼夜现象、昼夜更替现象的相关特点(重点)。
观察当地日常生活相关时间的事项,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现象。(重点)
掌握地转偏向力的规律。(重点)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理解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难点)
运用实例,理解时间和日期相关问题的计算。(难点)
【新课导入】
【呈现资料】利用教材导入的情境设计,提供此事的相关资料(如下),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出事位置,提问:为什么美国空军先进战斗机在越过180o经线时导航失灵,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
2007年2月,12架美空军F-22“猛禽”新型隐形战斗机飞离夏威夷希卡姆空军基地,前往日本冲绳岛,这也是这种高科技战斗机首次海外之旅。刚开始,一切都风平浪静,飞行员心情也不错。然而,当“猛禽”战斗机机群越过180o经线时,一些飞行员发现导航系统出现故障。飞机上的多个电脑系统发生了崩溃,燃料分系统、导航、部分通讯系统完全失灵。这种世界上最先进战斗机一下子变成了“瞎子”,似乎又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原始状况。
幸运的是,当天天气晴空万里,能见度没有问题,“猛禽”战斗机机群调转方向开始返航,在空中加油机的引导下,安全降落在希卡姆空军基地。美空军在48小时内便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一个电脑系统的小故障,有人在编码中犯了一个错误,引发了一系列故障。三周后,编码问题得到解决的“猛禽”战斗机机群再次飞往日本,这一次按计划到达冲绳岛。前美国空中国民警卫队高级官员唐纳德-谢泼德说:“对电子仪器的信任改变了试飞程序,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让学生做讨论,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新课讲解】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1)原因
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
(2)周期
一个 太阳 日,时间为 24 小时
2.晨昏线(圈)
(1)概念:⑤甲: 夜半球与⑥乙: 昼 半球的分界线(圈),图中的AOB线为 晨 线。
(2)特点
①平分 地球 ,平分 赤道 ,赤道上永远昼夜 等长 。
(2)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 0° 。
(3)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 垂直 ,因此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和纬线切点的纬度互 余 ,如图2的β为直射点纬度,与E点纬度互 余 。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即图2中∠α=∠β。
(4)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 重合 ,在二至日时与极圈 相切 。
3.地方时
(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⑧ 自转 ,同一纬度地区⑨ 东边 的地点比⑩ 西边 的地点时间早。
(2)规律
经度每隔15°相差 1小时 ,经度每隔1°相差 4分钟 。
(3)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为例: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12 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24 时(或 0 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6 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18 时,如NA。
4.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图中共可划分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A是 中 时区,B是 东一 区,C是 西一 区。
(2)区时:每个时区 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
(3)北京时间: 东八 区的区时( 120°E 的地方时;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4)区时的换算:图中B与C相差 2 小时。
(5)中央经线的计算: 15° ×n(n为时区数)
(6)某经线所在时区的计算:
经度÷15°
①如整除, 商 为时区
②如不能整除,余数小于7.5,则 商 为时区;余数大于7.5,则 商+1 为时区。
4.日界线
①国际日期变更线:原则上以 180° 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计算方法:西 进 东 退
②0时经线:向东进入 新 一天,向西进入 旧 一天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其特点只改变 水平 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2.偏转规律:北半球 向右 偏,南半球 向左 偏,赤道上 不 偏转。
3.产生影响:地转偏向力在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4.应用
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刷侵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 右 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 左 岸(如下图)。
正午太阳高度重难点突破
相关概念介绍
地平面:大地的水平面。地平面是一个假想的平面,在观测者处与地球半径垂直,以观测者为中心无限延展。
地平线:经过某点的地平线与经过该点的地球半径垂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与地平面(线)的交角。
太阳高度角的意义:
太阳高度角大,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太阳高度角小,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为12点(正午)的太阳高度角,也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
(1)读左图,观察直射点的位置;描述夏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图形见下面)
(2)读中图,观察直射点的位置;描述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3)读右图,观察直射点的位置描述春分(秋分)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4)总结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一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 = 90°—纬度差
(纬度差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注意: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地纬度之差;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不同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地纬度之和。
例:求北京(40°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四、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据此可划分为五带。
1、四季更替
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温年内变化相符合,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2、五带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板书】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在高一年级属于难点中的难点,不能从理性思维让学生快速掌握,只是客观的形象的让学生观察、了解,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粗略的理解一些理论,知识的升华还需继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