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梦想教育】希望之光,伴我前行-梦想种子计划01【课程设计思路】No.1课程信息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视频等教学对象:初三学生No.2设计理念(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二)希望理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相关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No.3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希望内涵及提升途径。(二)情感目标:感受希望带来的积极体验,积极提升自己的希望品质。(三)技能目标:学习通过确立目标、找到方法及激发动力三个方面提升希望感,培养希望品质。No.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确立目标、找到方法及激发动力三个方面提升希望感,培养希望品质。教学难点:探索自己的目标,找到克服阻碍、实现目标的方法以及激发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提升希望感,积极迎接中考。02【教学过程】主要环节一、一封来信二、《一颗豆芽引发的梦想》三、梦想种子计划Part.1一封来信胡老师收到了初三一名学生的来信。经她的同意,我把她的来信进行删减,与大家分享。作为初三的大家有类似的困扰吗?请大家先思考一下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当下的困扰,并把它写下来。① 目前的状态 ② 当下的困扰(阻碍)是什么教师总结:处于初三阶段的我们会经历各种复杂的情绪设计意图:通过一封初三学生的来信,引发共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和期待。Part.2《一颗豆芽引发的梦想》1、欣赏视频……(详见教案)① 妈妈和女儿的愿望(目标)是什么?教师总结:小小的豆芽,却成就了女儿大大的梦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妈妈是一个有很强希望感的人。希望不仅仅是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它是有目标、有方法,有坚持的动力。2、希望:是一种在个体处于逆境或困境时能支撑个体坚持美好信念的特定情绪和品质。希望是情绪和认知的结合体。希望模型:希望感有三个组成要素:一是目标,它是希望的核心部分,是希望的方向教师总结:一颗种子可以引发一个梦想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入希望的概念,理解希望不仅仅是美好的期待,它是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的结合,引入主题。Part.3梦想种子计划1、我的“梦想种子”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梦想种子”,希望通过自己的用心培育,开出梦想之花。你的期待、梦想是什么?① 将期待具体写成目标;(跳一跳,可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2、破土而出——寻找问题的“一题多解”梦想种子需要突破阻碍才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一个人在面对一个具体目标时,若解决的方法越多,则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个体的希望感越强。(1)头脑风暴(2)破土而出3、我的能量水“梦想种子”的成长需要养分滋养,才能生机勃勃,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浇灌它的能量水4、见证“梦想种子计划”找到你最希望与之分享的人,分享计划并请他签名。教师总结:通过梦想种子计划,我们明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突破阻碍地一些方法,并且找到了前进的动力设计意图:通过明晰目标,找到实现目标、克服阻碍的方法以及配置能量水(激发动力源泉),设计“梦想种子”计划,提升学生的希望感。03【教学反思】初三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容易产生迷茫焦虑的心理,在遭遇成绩波动时,容易产生受挫心理,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基于以上要求和初三学生的情况,本节课通过培养希望感的三个方法,提升希望品质,促使其更好迎接中考的挑战。贴近学生实际情况,讨论初三学生的目标和目前的困扰,以及达到目标的路径、动力,提升希望感。具有现实意义,可操作性强,课堂氛围较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