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教材教法分析(课时)1、课标分析课标要求“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明确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基于课标要求,学生需要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能够通过议题式学习和探究,领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2、教材分析本节课为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节。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进一步阐述新时代应该如何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课分为三目,分别为“中国梦的本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讲了两大问题——“中国梦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中国梦”。第一目“中国梦的本质”主要介绍了中国梦是什么;第二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第三目“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中国共产党、国家战略安排以及青年的使命担当三个维度来阐述如何实现中国梦。3、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合作探究和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从小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且经常参与研学活动,在生活实践中对于“中国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直观感受。学生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及历史课上也接触过中国梦的相关知识,但是对其具体的内容还缺乏系统整合,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全方位认识还有待加强。因此,本节课通过视频、时事材料等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议题式的讨论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培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二、教学目标通过议题式探究,切身领会和理解我们何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深刻理解把握“中国梦”的本质,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明确“四个伟大”及两步走战略,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明白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切实学深悟透,真正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为实现中国梦付出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梦的本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解决措施:通过情境的预设,让学生在感性直观与理性认知的结合中领悟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教师扮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作为探究主体切身领悟四个伟大的意涵及其辩证关系。难点:培铸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解决措施:通过视频等素材调动学生的感性认知和情感共鸣,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之梦”与“家国之梦”的密切联系,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确信和责任担当。四、教学准备搜集并整合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前调试设备五、教学过程总议题: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何以能?环节一: 材料导入 展示《礼记·礼运》篇对“大同社会”的畅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礼记》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这寄托了中国人怎样的梦想?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接着总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不缺梦想的民族。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让人动容。纵使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大同社会还停留在梦想状态,但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梦想的追求。那么同学们知道现如今我们中国梦是什么吗?它有哪些本质和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堂。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设计意图 材料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环节二:讲授新课议题一: 荆棘与荣光:中国梦为何梦教师活动 教师:课前老师给本周搜集资料的学习小组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即搜集关于梁启超、陆士谔、蔡元培对未来中国的设想与希冀的相关材料,这节课我们就请学习小组的代表来做一个课堂展示。 请同学们思考:以上述人物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的梦想有何共同点? 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引导:正如历史学家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那么在当今时代,同学们觉得我们的目标改变了吗?实际上我们依旧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的“中国梦”更加清晰而坚定。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课堂展示。 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设计意图 学生展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搜集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课堂讨论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活动: 进一步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之目标更加清晰而坚定的阐述:“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教师提问:从近代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到我们的“中国梦”,你认为不变的是什么?变的又是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发言,有针对性地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完善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中国梦”,是否大而不可及呢? 教师展示材料,播放视频。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请结合视频内容和图片信息,进一步阐明你的观点。 教师总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讨论并给出答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后进行课堂发言。设计意图 视频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视频的直观性的特点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入中国梦与每个人的梦想息息相关;讨论与探究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在教师引导下让知识的内化真正发生,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中国答卷》。 教师提问:看完《中国答卷》,你有何感受?请思考中国得以交出时代答卷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中国答卷》得以交出的原因首先在于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让各方协调高效运转的制度优势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同时大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仍在继续…… 教师展示材料:1、二十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任务的解读;2、美国抵制“中国制造2025” 教师提问:面对内有任务、外有忧患的时代大变局,我们的民族复兴梦到底要怎样才能照进现实?请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并总结:首先,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国家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来自国内和国外的风险挑战,比如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还面临很多考验,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局部地区动荡不安等等。此时我们党必须要作为坚强的领导力量,团结带领人民与这些具有新历史特点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伟大斗争,有效地应对这些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化解重大矛盾,从而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其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也是空想。而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先进性,纯洁性,提高执政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最后,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条路我们走对了,以后还要接着走,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所以只有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才能最终实现伟大梦想。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四个伟大”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那么,谁起决定性作用呢? 教师点评并总结。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课堂发言。 学生思考并回答。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再面对内有任务、外有忧患的时代大变局下,我们的民族复兴梦到底要怎样才能照进现实的举措,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议题三: 担当与展望:未来之梦何以续?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已经讨论了做梦、追梦两个议题,那么在做梦、追梦之后,我们最终是为了什么?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圆梦的主体大家认为有哪些? 教师展示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并进一步引入:而今,我们的征程仍在继续,国家制定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并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战略部署。(将具体内容进行多媒体展示) 教师: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青年人朝气蓬勃,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中国梦的实现自然离不开我们同学的参与。百余年前,李大钊先生一气呵成地写下洋洋万言的《青春》一文,激荡起无数有志青年的救国热情。百余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亦高度赞扬青年的力量:“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播放视频:《青春》 教师提问:请结合视频《青春》与习总书记的讲话,思考在时代新征程背景下,你认为青年人应该如何参与中国梦的实现?请两两讨论后给出答案。 教师总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事、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如今奋斗的接力棒俨然已经传到了同学们你们的手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遵循新时代对新青年的六点要求(展示多媒体),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完成讨论并发言。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互助的能力;视频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视频内容可以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带动学生的情绪以期达到情感认同的效果,培养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板书设计:作业:1、完成配套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以“中国梦,我的梦”为话题,撰写一篇主题演讲稿并利用大课间举办演讲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