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教学用具】我国地势剖面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今天学习我国自然环境,先学一下地势和地形的特征。 2、看中国地形图,完成25页活动内容。 板书: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总结:我国地形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讲述:我国地形类型齐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狭小。有利于发展旅游,开矿等,不利于发展交通,农业。 读24页图,体会我国山区对于发展经济的影响。 (转承)观察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什么特征。 板书: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读27页课本内容,总结每个阶梯上主要的地形和海拔高度的不同。 根据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对于航运,水电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加强的东西的交通,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图片,找家乡,说家乡。 根据图表完成画图,同组相互帮助,讨论我国地形和构成,说明其优点和缺点。 观察地形剖面图,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找出各个阶梯的分界线:一、二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分析讨论,第一阶梯号称世界屋脊,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海拔1000米-2000米之间,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作业设计】描画地形剖面图第二节 气候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了解我国温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习过程:南北气温的差异读图认识我国冬、夏南北气温分布的特点。(零度等温线的走向:秦岭—淮河—线;观察我国最南、最北端气温极端数值。结论: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观察7月份等温线分布状况:青藏高原气候最低、我国南、北端气温极端数值。结论:夏季我国南北温差较小。)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自南向北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外加高原气候区。)活动一:东西干湿的差异读图认识我国等降水量线的颁布情况,800、400、200毫米。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干湿区:我国干湿区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区(800毫米以上)、半湿润区(400—800毫米)、半干旱区(200—400毫米)、干旱区(200毫米以下)。活动二:季风气候显著读图认识我国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季风的影响不仅带来有利的一面,夏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我国的雨季;也带来不利的一面,冬季风带来寒冷干燥的气流,是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了解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克拉山—冈底斯山)季风:由于季节的不同,吹相反方向的风,来源:冬季风来自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和蒙古国中部一带;夏季风来处太平洋和印度洋。活动三:气候复杂多样读图了解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五小类”(东部: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部: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了解不同的气候区,水、热变化状况(降水柱状图、气温变化曲线图等)活动四。课堂练习(选择题)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纬度位置外,还有另一个影响的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地形 C、冬季风 D、夏季风被称为我国“火州”的地方是( )A、武汉 B、重庆 C、南京 D、吐鲁番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A、漠河 B、乌鲁木齐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夏季,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相差不大的原因是( )A、北方受夏季风影响大 B、北方白昼时间长 C、北方降水少,日照多D、北方地势高,日照长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 )A、偏北风 B、偏东风 C、夏季风 D、冬季风7、我国既受东南季风影响又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8、正常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 )A、4、5月份 B、5、6月份 C、7、8月份 D、8、9月份第三节 河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概况。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入海,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理解长江各段的特征。理解长江黄金水道的含义。掌握治理长江的措施和长江水能集中的地区。【教学重点】长江概况和开发治理【教学用具】长江水系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播放长江之歌,引入对长江的学习 2、读我国主要河流比较表,分析为什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板书:一、我国第一大河 读长江水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讲述: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的格拉丹东锋,曲折东流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居世界第三。有7大支流,最长的是汉江。 总结:长江的概况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要从图上落实巩固,认真画图、填图,仔细掌握。 长江的中下游航运价值极大,被称为黄金水道 板书:二、黄金水道 读图找出长江沿岸的主要港口,注意干流和支流的方向变化。 讲述:长江航运价值极大,市场广阔,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转承)回忆98特大洪涝灾害,学习长江的开发的治理。 板书:三、开发和治理 找出长江水能集中的地区和主要的水电站。 讲述:长江是我国水能最丰富的河流,开发的程度很低,仅占20%。 治理长江的关键是防火,读课本找出治理长江的措施,分析产生洪涝灾害和自然和认为原因。 总结:长江洪涝灾害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认为原因,正在建设的三峡就是以防洪为首要目标的。 对比其他河流,得出: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和流量都居我国第一,因此是第一大河。 在图中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入海口,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支流,派几个同学上黑板给其他同学指出。 读课本,找特征,上游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中游:蜿蜒曲折。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便利。 找出主要港口是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 读课本找出,水能集中于上游河段。主要是源头至宜宾和长江三峡。主要水电站有葛洲坝和三峡。 上游:培育防护林,中游:裁弯取直。下游:陪修加固大堤,修建蓄洪区。【作业设计】描画长江水系图,填注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点,主要支流、河湖、主要地形区和水电站。黄河【教学目标】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理解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掌握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的措施【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教学用具】黄河水系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新课引入:上一节学习了长江的基本情况,今天学习另外一条著名的河流——黄河。 2、展示黄河水系图,组织学生活动 讲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呈一个巨大“几”子,蜿蜒于我国北方大地。 (提问)为什么不称黄河第二大河,而是第二长河。 总结:黄河的概况是本节一个考点,要结合水系图在图上找出位置,记住名称。并且和长江做对比记忆。 读52页课本阅读材料,看说明了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活动,“地上河”主要出现在什么河段,泥沙主要来自什么河段。含沙量大的原因有几个。 讲述: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原因是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是滥砍乱发造成植被破坏。 板书: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概况 含沙量大的原因 (转承)我们应该怎样对黄河进行利用呢?下面学习治理和开发。 阅读51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在不同的河段进行什么措施治理黄河。重点记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重点。 讲解: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而治理的重点就是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读黄河水电站分布图,找出龙羊峡和三门峡,小浪底水电站,分析其位置。 总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害河”,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水能。也带来了洪涝,凌汛和断流等灾害,我们要趋利避害,使它真正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分成3个小组,分别找出发源地和入海,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各组派代表去黑板上指出。 对照上一节的主要河流表,得出,黄河只是长度第二,流量较小,因此是第二长河。 两个材料都说明了黄河的含沙量大。 通过阅读四个水文站的含沙量,知道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地上河主要出现在下游河道。 阅读三副景观图,知道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也有人为方面。 对比长江的措施,阅读课本,分析得出上中游开展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黄河上的水电站集中分布在一、二阶梯和二、三阶梯的交界处,这里落差到,水能资源丰富。【作业设计】描画黄河水系图,标出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第四节 自然灾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三、教具准备:我国自然灾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播放自然灾害的新闻片断。 这些新闻片断报道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什么是自然灾害,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自然灾害 学生观看视频。 从常见的关于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家乡发生的自然灾害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 导学 (展示)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学生了解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 用具体的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自主 学习 1、提出问题:什么是自然灾害?必须同时满足哪两个条件?2、要求学生完成P55活动题(提示:自然灾害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自然异变;二是产生灾情。) 1、学生看书回答,找到自然灾害的内涵,满足自然灾害的两个条件。 2、学生完成P55页活动题,并回答。 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过渡语 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合作 探究 1、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和危害)2、(P58活动)读图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并分析这些集中分布区的成因。3、“祸不单行”说说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 小组合作,读图分析讨论,合作学习,完成填表: 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形成危害主要分布成因培养读图分析、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展示 老师点评 学生代表发言,互相纠错,完成填表 给学生展示的舞台拓展思维 1、试说说台风和寒潮等气象灾害有利的方面。 2、除了以上,还有哪些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答出给小组加分) 学生讨论回答 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主 学习 据同学们合作研究的结果,结合课本P56—57三段课文,以及P57“阅读材料”请同学们总结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重点)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代表回答我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发生频繁)、受灾严重 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过渡语 从以上所了解的我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分布,我们已经总结出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四个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受灾严重,(强调)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针对这一国情特征,我们要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自主 学习 读课本P58-59了解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根据课本四个图文资料,说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各个环节 从四幅图总结出防灾减灾的环节。 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过渡语 我们中学生也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了解适当的避灾方法,掌握基本的自救常识。实际运用 1、完成课本P60“活动”:了解避灾常识。2、播放避灾自救视频。3、交流发言避灾方法 学生阅读P60关于避灾方法的图文资料,观看避灾自救视频,交流发言避灾方法。 回归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了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分布广,并且受灾严重。了解自然灾害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有效防灾减灾。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我们自身也要提高灾害自救能力。课堂检测 练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