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材核心练 梳理教材 直击重点1.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 ; (2)可燃物接触 ;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 。 3.完全燃烧(1)条件: ; (2)特点: ; (3)实例: 。 4.不完全燃烧(1)条件: ; (2)特点: ; (3)实例: 。 5.一氧化碳(1)可燃烧,是一种常见的 ; (2)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3)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 气体,易与血液里的 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输氧功能,导致人体缺氧。 6.灭火原理(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基础达标练 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知识点一 燃烧的条件1.贵州省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在全国率先提出“大生态+森林康养”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森林活动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阿根廷发生的森林火灾烧毁80万公顷土地的原因是一场烤肉聚会。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烤肉”的作用是 ( )A.提供氧气 B.提供可燃物C.隔绝可燃物 D.使温度达到着火点2.[教材习题·P99T2变式]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B.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C.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D.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知识点二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3.导致人“煤气中毒”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4.(2022·温州中考)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如图),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A.灶内的木材变更多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知识点三 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5.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面粉 B.氮气C.氦气 D.二氧化碳知识点四 防火与灭火6.(2022·自贡中考)今年我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中,禁止燃放的区域除城区外新增了部分乡镇。下列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图标是 ( )7.(2022·毕节中考)小丹妈妈在家做饭时,油锅突然起火,这时正确处理的方法是( )A.丢下油锅往外跑B.把油锅扔到屋外去C.接一盆水浇上去D.迅速关闭燃气阀门,盖上锅盖巩固提升练 巩固提升 迁移运用8.(2022·遵义二模)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9.(2022·遵义中考)某市一家五口为避免蚊虫叮咬,在家一次性点了20盘蚊香,导致全家中毒。出现身体不适、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为避免蚊香中毒及预防火灾,正确的做法是 ( )①点燃蚊香后,将蚊香放在通风处②将点燃的蚊香远离易燃物品③为达到更好驱蚊效果紧闭门窗④点燃的蚊香不宜靠近头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0.(2022·安顺模拟)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完全燃烧一定产生二氧化碳B.水是常用的灭火剂,其原理是通过蒸发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发生森林火灾时,消防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隔绝空气D.有效控制燃烧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11.(2022·黔东南一模)如图中的甲、乙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某同学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另一同学用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出了以下四个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②不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③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④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比较 (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的结论;比较③④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 (3)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4)同学们查阅资料获取到这样一条信息:“点燃的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你对燃烧或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 。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材核心练 梳理教材 直击重点1.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氧化 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 可燃性 ; (2)可燃物接触 氧气(或空气) ;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 着火点 。 3.完全燃烧(1)条件: 氧气充足 ; (2)特点: 燃烧得快,放出热量多 ; (3)实例: 碳+氧气二氧化碳 。 4.不完全燃烧(1)条件: 氧气不充足 ; (2)特点: 燃烧得慢,放出热量少 ; (3)实例: 碳+氧气一氧化碳 。 5.一氧化碳(1)可燃烧,是一种常见的 气体燃料 ; (2)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 ; (3)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 剧毒 气体,易与血液里的 血红蛋白 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输氧功能,导致人体缺氧。 6.灭火原理(1) 清除 可燃物; (2) 隔绝 氧气(或空气); (3) 降温 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基础达标练 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知识点一 燃烧的条件1.贵州省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在全国率先提出“大生态+森林康养”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森林活动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阿根廷发生的森林火灾烧毁80万公顷土地的原因是一场烤肉聚会。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烤肉”的作用是 (D)A.提供氧气 B.提供可燃物C.隔绝可燃物 D.使温度达到着火点2.[教材习题·P99T2变式]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B.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C.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D.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知识点二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3.导致人“煤气中毒”的气体是 (C)A.氧气 B.氮气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4.(2022·温州中考)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如图),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C)A.灶内的木材变更多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知识点三 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5.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A.面粉 B.氮气C.氦气 D.二氧化碳知识点四 防火与灭火6.(2022·自贡中考)今年我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中,禁止燃放的区域除城区外新增了部分乡镇。下列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图标是 (B)7.(2022·毕节中考)小丹妈妈在家做饭时,油锅突然起火,这时正确处理的方法是(D)A.丢下油锅往外跑B.把油锅扔到屋外去C.接一盆水浇上去D.迅速关闭燃气阀门,盖上锅盖巩固提升练 巩固提升 迁移运用8.(2022·遵义二模)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下列认知有误的是(B)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9.(2022·遵义中考)某市一家五口为避免蚊虫叮咬,在家一次性点了20盘蚊香,导致全家中毒。出现身体不适、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为避免蚊香中毒及预防火灾,正确的做法是 (B)①点燃蚊香后,将蚊香放在通风处②将点燃的蚊香远离易燃物品③为达到更好驱蚊效果紧闭门窗④点燃的蚊香不宜靠近头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0.(2022·安顺模拟)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D)A.可燃物完全燃烧一定产生二氧化碳B.水是常用的灭火剂,其原理是通过蒸发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发生森林火灾时,消防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隔绝空气D.有效控制燃烧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11.(2022·黔东南一模)如图中的甲、乙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某同学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在铜片上的白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红磷及水中的白磷没有变化 。 (2)另一同学用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出了以下四个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②不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③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④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比较 ①③ (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的结论;比较③④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 。 (3)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 乙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4)同学们查阅资料获取到这样一条信息:“点燃的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你对燃烧或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章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导学案(学生版) 2023-2024 沪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docx 第4章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导学案(教师版) 2023-2024 沪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