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教材教法分析(课时)
1、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阐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基于课标要求,学生需要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地位及作用,能够通过议题式学习和探究,领悟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理解并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重要性及要求。
2、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第五课第三框的内容。本框共设两目:第一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内容是通过辨析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结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目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阐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本框与第一、二框的内容紧密相连,分别从不同的维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变革社会中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3、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合作探究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第五课前两框题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发展遵循其基本的规律。而此前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学习,尤其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框题的学习,已经让学生对我党的人民立场有了较为系统的把握,同时学生从生活中对人民群众的地位及作用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也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综上,学生具备完成本框内容学习的基础条件,对本框的学习可以通过议题式的讨论产生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通过议题情境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并认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和活动探究,能够准确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地位,理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要自觉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决策略:通过议题情境的设置、党员事例的剖析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握重点内容
难点:领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解决策略:在议题讨论中让学生深入体悟人民群众的意涵和作用,加深学生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搜集并整合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前调试设备
五、教学过程
总议题:人民重于千钧,人民即是一切
环节一: 导入(3-4分钟) 学生结合本课主旨进行时政演讲
教师活动 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学生的时政汇报,结合学生展示的点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2分钟时政汇报(要求述评结合,评论部分需要与本课的主旨有所关联)
设计意图 学生与课堂主题相关的时政展示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时政,锻炼学生信息的筛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话题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自然过渡到本课所学。
环节二:讲授新课(35-37分钟)
议题一:人民何以“重于千钧”?
教师活动 展示“人民”这一概念的演化,展示不同时代对其的不同解读,着重阐述马克思对“人民”概念的解读:确立了科学的“历史”范畴,注重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从现实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历史发展中人的社会关系出发,指明“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进而提出著名的命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师提问:请结合材料中马克思对“人民”概念的解读,思考: “人民”包含哪些内容?“人民”是否仅仅指代教材中梁启超所认为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英雄”? 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发言,有针对性地点评学生的答案,补充完善后进一步总结: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人民乃是创造人类历史的主体,这里的人民自然包括英雄人物,但英雄史观未免流于片面,而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人民在这里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以上分别从“质”和“量”的双重维度给“人民”概念予以界定。 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在任何时代,劳动群众都是主体部分。 由此我们方能理解: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已经明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之后,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和前本课的前两框内容探究思考,回答:我们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答案,并补充完善,总结: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师播放视频《中国答卷》 教师提问: 结合教材内容和视频内容,请大家回答: 《中国答卷》主要展示了我国在哪两个方面的重大成就?这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归根结底是由谁来交出的?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并进一步总结: 答卷展示了中国的GDP稳步上升,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我们在2022年还顺利举办了冬奥会,包括不久前我们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也如期举行。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鼓励学生对上述内容(1)做自己的解读。 教师展示材料进一步分析“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PPT所展示的三则材料予以展开,并通过举例方式予以补充论证。 展示相关材料(蒲松龄根据民间传闻写《聊斋志异》;鲁迅先生认为没有文学创作者需要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诗经》记载了丰富的内容,而其中没有记载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了诗经的多数部分) 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出: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展示材料:毛泽东、习近平对人民群众在社会革命和变革中作用的相关言论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请思考: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何处? 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如材料中展示,我们的三大战役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民,正如陈毅同志说的,淮海战役就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而从马克思的墓志铭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它是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在和平年代,站在新时代这样一个崭新的历史方位之下,我们的改革同样需要人民作为主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 由此,我们进一步总结: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地位: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表现: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由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将“人民重于千钧”贯彻到底……由此,让我们一起进入我们今天课堂的第二个议题:“人民重于千钧”何以贯彻?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思考,相互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对应回答其分别展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举例补充。 学生思考并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人民”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人民”概念的讨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深化其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论断的理解;课堂讨论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中知识的内在逻辑,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本课两个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内化对人民主体地位及作用的认知,同时确认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政治认同。
议题二:“人民重于千钧”何以贯彻?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教师:观看视频,思考并完成两两讨论: 我党要如何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请找出其基本内容和地位分别是什么,并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有针对性点评学生回答并补充完善: 我们党之所以能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在于其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地位是: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那么请大家思考: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 点评学生回答并总结: 群众观点是党制定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和前提基础;群众路线则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要求与体现。 展示材料: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的先进事迹。 教师提问:新时代该如何践行好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点评学生答案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答案: 在新时代,践行好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求我们: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答案,并在讨论中形成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见解给出回答。
设计意图 视频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视频的直观性的特点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入体会并认同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讨论与探究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让知识的获取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让知识的内化真正发生,有助于达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板书: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根据本课所学、查阅相关资料,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或“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为主题,写一篇述评(5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