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苏东坡传古 代 诗 人 作 家 人 物 介 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汉族。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汇报人:XXX目录壹贰人物概述 生平经历叁肆个人成就 历史影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汉族。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第 壹 章 节人物概述人物概述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汉族。嘉祐(宋仁宗年号 1056~1063)进士”。人物概述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宋代 文学最高成就 的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 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 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人物概述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汉族。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第 贰 章 节生平经历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赵祯生平经历(应试及第)《》所 欧 获 试, 次 嘉作, 阳 得 出 祐修 主 以 川 元为 误 考 一 赴 年,了 认 官 篇 京,避 为 欧 虚嫌, 是 阳 刑 参 岁自 修 赏 加 二使 己 的 忠 朝 十其 的 赏 厚 廷 一只 弟 识, 之 的 的得 子 至 科 苏第 曾 却 论 举 轼二。巩 因 考 首轼“年 中”是 一 科的 时,百 应时 候,正 第 制括 支 危 危 官 为 苏宰 在 安 藏 政 朝 等,年,不 的 他 苏 神是 旧 安 因 当 持 机,机 之二 凋 政 新 赏 法。此 时十 零,见 法 识岁时 苏 合,施 的 轼 宗 繁 北 。考所 轼 行 恩 的 即 荣 宋 试,见 眼 被 上 师 许 位,的 开 但的 中 迫 与 欧 多 任 背 始 是 入 嘉所 离 新 阳 师 用 后 出 他 第 祐“平 见,京。任 修 友,王 隐 现 入 三 六和世 已 朝 相 内,包 石 着 治 为界 不 野 王”。他 雨 石 在 初 变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丧期满的苏轼在第二任妻子王朝云的陪同下再次入京。此时宋神宗为了解决面临困境的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请调杭州 ,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不过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生平经历(王安石变法)并且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熙宁七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 ,因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在密州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生平经历(乌台诗案)— 他 徐他 谤 石, 在 到轼 下 进 为 第 神 后中,判 诽 安 天, 任这 的 朝就 罪。廷,把 位 移 州是 苏 朝 任 、著 不 请 轼 廷 湖 湖名 久 皇 捉 钦 州 州的 苏 上 拿 差,的 。“乌 就 令 京,了 三 宗 来台 被 司 要 个 元 苏”诗 送 法 指 讨 月 丰 轼案 入 官 称 好 的 二 被。狱 员 他 王 一 年,调的 身 他为 就 官 尚 时,情,他 舍 为 湖、“”大 罪。说 爱 都 经 除最 夫终 的 幸判 国 亏 最 文 挽 祈 杭他 策,太 后 学,救,福,州流 祖 只 等放 苏 赵 定 生 加 许 地黄 轼 匡 病 上 多 的 案州,才 胤 讥 的 神 赏 百 子算 定 讽 曹 宗 识 姓 轰免 躲 下 政 太 原 他 请 动于 过 不 事 后 本 的 和 一一 一 杀死。劫,士 之 他 喜 员 念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 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长江边的 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 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 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 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生平经历(乌台诗案)生平经历(流放黄州)元丰三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其文在思想和题材上也有了扩展。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了极高的境界元丰七年,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旅途中遇到被罢相的王安石,二人虽政治见解不同,却谈得非常投机。生平经历(元佑更化)元丰七年,苏轼恢复名誉,被起用为登州知事,不久,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崩逝,10岁的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称元佑更化。元佑元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 侍读。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对王安石及新法的认 识使他对新法有所保留,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生平经历(元佑更化)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转任杭州知事。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苏堤即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知事离开朝廷。元佑七年,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云 江 郁 派 晋又 南 不 攻 升去 ,乐 击 高世 末 的 也 位了 获 苏 越 后。批 轼 来生平经历(南行千里)。八18宗 化 太 准 请 越 受重 宣 后 。奏 多 到新 告 高 而 调 ,的推 结 氏 朝 任 郁 党行 束 崩 元新 。逝 佑法。岁 元 年的 佑 太哲 更 皇绍圣元年,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都还没到呢 !)又受命流放惠州 。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种。不过呢,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若素,觉睡得还是那么香甜。生平经历(南行千里)朝廷奸人仍不罢休,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 儋州。在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他一边读书,读他最爱读的柳诗和陶诗 (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作诗自娱;结交平民朋友,生活虽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生平经历(永 存 的 诗 人 心)元符三年,哲宗崩逝,徽宗即位。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已死了九口人 苏轼也因旅途辛苦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并上奏致仕。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汉族。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第 叁 章 节个人成就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个人成就千古大家觉千古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 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 观事物中见出规律。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 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苏轼在逆境中的 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 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个人成就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汉族。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第 肆 章 节历史影响后 儒进 究 厉 经司 安 于 有 之 的排 时 持 际 且 荡,仕 膺于 次 除 新 策 革 为 想,苏政 受 新 法 的 朝 人 轼事,到 法 时 实 政 坦 入 服尽 斥 又 反 效 勇力 打 持 对 果,于 讲 奋 家为 击。不 态地 同 度,他 言。风 有 世方 他 意 在 节,用 济上 在 见,当 王 由 世 民多 外做 任 结 马 石 注 志 志。政实 时 果 光 厉 重 于 治事。勤 多 废 行 政 改 他 理历史影响灭还 绩 方 在与 有 贬 徐黎 直 屡 所 只 到 抗 州、族 到 遭 作 要 惠 洪 人 荒 贬 为。环 州 筑 湖民 远 谪,然 境 后,堤,州 他— 的 而 允 任 先起 海 晚 苏 许,他 政 地 后过 南,年 轼着 更 一 苏 捐 卓 官,杭艰 食 被 生 轼 助 著。 州、苦 芋 一 仕 总 修的 饮 贬 途 是 桥 甚 蝗 密生 水,再 坎 尽 二 至 救 州、活。 贬,坷,力 座。在 灾,历史影响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大唐的风烟已逝,连同大唐的繁华和大唐的那些曾经耀眼的星辰,大宋的帷幕拉开,时光流转,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天空。他目光深邃,一脸冷峻,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髯。他就是苏轼。天才的苏轼、灵动的苏轼、超逸的苏轼、多情的苏轼、别致的苏轼!历史影响写不尽的苏轼苏东坡传古 代 诗 人 作 家 人 物 介 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汉族。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汇报人:XXX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