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会 亲子沟通 课件 (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班会 亲子沟通 课件 (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亲子沟通
单位:
姓名:
时间:
一、亲子沟通的含义
二、亲子沟通的原则
三、亲子沟通的技巧
四、亲子沟通的细节
一、亲子沟通的含义
亲子:父母与子女
沟通:将一个人的意思、观念、行为
传递给他人的过程。
亲子沟通:是指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
间能知觉到的所有沟通行为。
这些沟通行为交互传递了父母与子女间的认知、态度、情感与行为等层面的所有讯息,并将亲子之间连接在一起。
◎亲子沟通是发展、维系亲子和谐与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是一种没有过多、过高社会期许的沟通行为。
二、亲子沟通的原则
1.关爱原则
2.感情和行为分别处理原则
3.尊重原则
4.简短原则
1.关爱原则
——用“爱”去读孩子的各种行为
案例 一
案例二
儿子:我很笨!
家长:你真的有这种感觉,那你一定很难过了?
儿子:是呀
家长:那你在学校一定过得很不开心,因为你
怕老师批评你,同学们嘲笑你。同学们
的嘲笑让你抬不起头,让你不愿意跟他
们接触......
儿子:是的,爸爸,这令我很伤心!
家长:我亲爱的孩子,你知道那些同学们的行为
是不正确的。其实,你在爸爸心中是很聪
明的,你忘了,我们俩玩智力游戏,你还
常常超过我呢!
我一朋友家有两个孩子,老大11岁,老二6岁。
儿童节那天老二却很不高兴,因为她的哥哥收
到的礼物比她多很多,为此她不停地向我朋友
抱怨。我朋友并没有评论老二的抱怨是对是错,
也没有向她解释哥哥年纪大,认识的朋友多,
收到的礼物自然也会比她多。而是轻轻地对老
二说:“真希望你能收到更多的礼物。”仅说
了这一句话,然后就把老二搂在怀里。令人惊
讶的是,老二竟然停止了抱怨,在妈妈怀中开
心地笑了。
2.感情和行为分别处理原则
——控制坏情绪
孩子很少会主动顶撞或攻击父母,往往是受到家长语言和行为的影响,孩子才会出现一些顶撞攻击的行为。
案例一
一位家长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碎了,妈妈看到了,这样批评孩子:“你又打碎杯子了,真是又笨又蠢,家里的东西都快被你破坏光了。”
“才不呢,你也又笨又蠢,上次的XX就是被你弄坏的。”
“什么,你竟敢骂妈妈,反了你了......”妈妈实在是太生气了,最后忍不住打了孩子。
如果家长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与孩子之间这种斗争完全可以避免。
案例二
我同事下班回家,看到新刷的白墙上被孩子涂得乱七八糟,她刚想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却拉着她的手说:“妈妈,你看我画的小人像不像?”这位我同事马上控制住了自己将要发作的脾气,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对孩子说:“墙壁不是画画的地方,纸才是用来画画的,给你两张纸。”
说完之后,我同事开始清洗墙壁,看着妈妈很辛苦的样子,孩子感到很不好意思,他跑到我同事的身旁,对妈妈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
当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顺利地分开时,家长就能用理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此刻也更能激发孩子的理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3.尊重原则
——不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随手关灯,你没有一次能记住。”
“把电视的声音关小一点,你没有看到我在打电话吗?你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
“出门时记得带钥匙,你要我提醒你多少次!”
......
第一步,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本身,而不是指责孩子。例如:“我看到外套乱扔在沙发上......”
第二步,客观描述自己情绪的变化,而不是强调是孩子或孩子的行为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变化。“我觉得很不舒服......”
第三步,客观地陈述后果,而不是追究孩子的责任。“我希望看到整洁的客厅”。
这三句话连在一起便是:我看到外套乱扔在沙发上,我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希望看到整洁的客厅。
4.简短原则
——放弃长篇大论的说教
案例
早晨将要出门的时候,我们家都会上演一场“闹剧”,因为孩子的鞋子经常会找不到,一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长篇大论地对孩子讲:“每次出门时,你都会忘记鞋子放在哪里,这会浪费很多时间,爸爸妈妈上班会迟到,你上学也会迟到......”没想到我的长篇大论还没有说完,孩子竟然放弃了找鞋子,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还边哭边说:“烦死了,我的鞋子呢?”
接下来的日子,每天早晨出门时,即使孩子的鞋子能轻易找到,他也会找其他的理由哭上一场。这种状态直到我改变了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后,才得到改善。
那天将要出门时,孩子非要带上他的小花伞,可是谁都不知道小花伞放在哪里。孩子刚想哭,我对她说:“以后把你的东西都放到你房间的抽屉里,这样就不会找不到了。”没想到孩子竟然放弃了带伞,还说晚上回来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整理一下。从此之后,孩子很少再有找不到东西的情况出现。
三、亲子沟通的技巧
(一)情绪优先处理法
( 二 ) 低声效应
(三)幽默效应
(四)拒绝“可是效应”
(一)情绪优先处理法
——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
要想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我们首先要把对方的负面情绪消除掉。在沟通中,这种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的做法,被称为情绪优先处理法。
对于孩子——先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再进行理智的教导
案例一
对于家长——先缓解自己的激动情绪,再进行理智的教导
案例二
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因为疼痛,就趴在
地上哭了起来。家长看到了,斥责孩子:“不就是摔倒
了吗,有什么好哭的,快起来。”听了家长的话,孩子
哭的声音越来越高了。
同样是看到孩子摔倒哭泣,另一位家长走到孩子面前对
他说:“摔倒了,很疼吧?”听家长这样说,孩子点了
点头,哭声渐渐小了。等孩子停止了哭泣,家长才对孩
子说:“下次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呀,不然又会摔倒。”
我同事这样分享自己的教子经验:
我的儿子很倔,只要他认定的事情,便不会轻易改变。因此,
每当他出现错误行为时,我都会为“应不应该改掉这些错误”
而与他争论一番,并且还会生气。
后来,在一位专家的指导下,我找到了一个避免生气的好方法,
那就是每当儿子做错事时,我都会先离开现场10分钟,当我确
信自己不再带有任何负面情绪时,再跟儿子讲述他行为的错误性。
令我惊讶的是,当我心平气和地指出儿子的错误时,他反倒愿
意听从我的意见,改正错误行为了。
(二) 低声效应
——把沟通的音调降低
低声的谈话方式,比高声的谈话方式更能达到说服别人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低声效应”。
“低声效应” 的功效:
第一,家长低声讲话,可以使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理智的,从而促使孩子也保持理智。
第二,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意味着这是专门针对孩子的、私下里的谈话,容易形成促膝谈心的良好氛围。即使是批评,这种氛围也能促使孩子更好地接受。
第三,家长低声与孩子谈话,可以给孩子一种这样的暗示:此时的谈话是以异乎寻常的郑重态度来进行的,从而能够引起孩子的重视。
第四,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孩子就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听清,这有助于认真捕捉家长讲话的信息。
(三)幽默效应
——为教育增添“润滑剂”
所谓幽默效应,是指在人与人沟通时,一方用幽默的表达方式化解尴尬场面,或者使对方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自己观点的现象。
就家庭教育而言,幽默有以下特点:
第一,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运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化解孩子的防御心理,使孩子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从而使其更乐于听取家长的教诲。
第二,幽默能调节亲子之间紧张沉闷的关系,有利于彼此在欢笑的情境中交流。富有幽默感的家长,会给孩子一种亲切而又有权威的感觉,所以孩子会主动接受家长的教诲。
(四)拒绝“可是效应”
——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语言失望
案例
所谓“可是效应”,是指人们为了说服别人,先采取“是”的态度,然后再 采取“可是”的态度,从而促使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现象。
一邻居小孩向我讲述了他爸爸“可是先生”这个绰号的来历:
星期天,我没写完作业就想出去玩,这时,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星期天本来就是让学生好好休息的。”听到这里,我老高兴了,但就在这时,爸爸又说了一句话,我立刻蔫了。爸爸的这句话是:“可是你必须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这样的话听多了,我就给爸爸起了一个绰号:可是先生。
四、亲子沟通的细节
(一)在唠家常中与孩子沟通
(二) 倾听孩子的诉说
(三)以快乐的基调结束谈话
(四)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