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会 有效亲子沟通 课件 (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班会 有效亲子沟通 课件 (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有效亲子沟通
很多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孩子的长大,不少孩子会向我们家长闭上嘴。许多孩子放学进家门后放下书包,跟爸爸妈妈打声招呼就进入自己的屋子,然后等着吃饭了妈妈叫的时候才出来,出来后爸妈问一句说一句,爸妈不说话他便也不说话。
缺乏沟通
北京
电 脑 风 波
背景:七年级小智同学周五放学回家。一回到家,放下书包,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电脑前,刚想打开电脑,妈妈正好看见了。只听妈妈说:“电脑电脑,一回家就玩电脑…...”
小智也语气生硬地说:“人家一周都在学校上学,今天才回来,都五六天没有玩过了,回家玩玩还不行么?”一边说一边仍然去开电脑……
妈妈火冒三丈,一边去强行关电脑,一边呵斥小智:“你还有理了是不,嘴巴也硬起来了,爸爸妈妈的话都不听了…...”说罢扬起手来想打小智,小智气呼呼一边大声说“你烦不烦啊”一边往门外跑……到了晚上八点多还没回家,后来爸爸爷爷奶奶出去找了许久才找到了他…….
沟通不畅
你认为父母爱你吗?
只有8%的孩子认为父母爱他们。
你(父母)认为自己爱孩子吗?
结果是98.2%的家长认为自己爱孩子。
调查显示
沟通方式不当
何为(有效)沟通?


(制码)
(解码)
传递信息
(制码)
(接收)
反馈信息
(解码)
(接收)
有效的沟通方式
例如:刚下班回来的父亲,在外奔波了一天后,神情相当疲惫,无心陪四岁的儿子玩耍,我们将此情况图示如下:
父亲 疲倦 发出信号:“你好烦啊!”
孩子 解读 “我很坏”
父亲 疲倦 发出信号:“我好累”
孩子 解读 “爸爸很累”
看看我们孩子的难过事,我们如何回答的?
情境1:女儿的小海龟死了
女儿:妈妈,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妈妈:别难过,宝贝!
女儿:呜呜……
妈妈:别哭了,不就是一只小海龟吗。
女儿:哇哇……
妈妈: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
女儿:我就要这个小海龟。
妈妈(怒):你真是无理取闹!
看看我们孩子的难过事,我们如何回答的?
情境2:孩子反复丢东西,今天又丢了新买的铅笔。
儿子:妈妈,有人偷了我的铅笔!
妈妈:你确定不是自己弄丢的?
儿子:确定。我去洗手间的时候,他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谁让你乱丢东西的。
儿子(怒):……
妈妈: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儿子(委屈):别烦我了!
妈妈(怒):不许你这么说!
看看我们孩子的难过事,我们如何回答的?
情境3:儿子要吃脆饼可是家里没有了
儿子:妈妈,我要吃脆饼!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
儿子:不!
妈妈:你吃点早餐饼吧。
儿子: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怒):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儿子:哇哇……
这样类似情境是不是也在我们的家中上演,父母们每天都在和孩子们沟通,但是好多沟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如果我们换种方式是否事情会有改观呢?
看看我们孩子的难过事,我们如何回答的?
情境1:女儿的小海龟死了
女儿:妈妈,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妈妈:别难过,宝贝!
女儿:呜呜……
妈妈:别哭了,不就是一只小海龟吗。
女儿:哇哇……
妈妈: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
女儿:我就要这个小海龟。
妈妈(怒):你真是无理取闹!
情境1′:女儿的小海龟死了
女儿:妈妈,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妈妈:哦,是吗?真没想到。
女儿:呜呜……我还教它玩游戏。
妈妈: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女儿:它是我的好朋友。
妈妈: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女儿:我还每天给它喂食。(情绪稍有平复)
妈妈: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
情境1:当孩子向家长陈述一件令他伤心的事情时,妈妈首先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别难过;
情境1′“挺难过”“挺开心”“挺关心”首先家长说出了孩子的感受。
看看我们孩子的难过事,我们如何回答的?
情境2:孩子反复丢东西,今天又丢了新买的铅笔
儿子:妈妈,有人偷了我的铅笔!
妈妈:你确定不是自己弄丢的?
儿子:确定。我去洗手间的时候,他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谁让及乱丢东西的。
儿子(怒):……
妈妈: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儿子(委屈):别烦我了!
妈妈(怒):不许你这么说!
情境2′:孩子反复丢东西,今天又丢了新买的铅笔
儿子:妈妈,有人偷了我的铅笔!
妈妈:哦?
儿子:我去洗手间的时候,他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嗯。
儿子:我已经是第三次丢铅笔了。
妈妈:噢。
儿子: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笔放到课桌里面就不会丢了。
妈妈:是这样啊。
情境2:当孩子反复丢东西时,妈妈采用的方式是提问和建议,这是当事人最不想听的。
情境2′用“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
看看我们孩子的难过事,我们是如何回答的?
情境3:儿子要吃脆饼可是家里没有了
儿子:妈妈,我要吃脆饼!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
儿子:不!
妈妈:你吃点早餐饼吧。
儿子: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怒):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儿子:哇哇……
情境3′:儿子要吃脆饼可是家里没有了
儿子:妈妈,我要吃脆饼!
妈妈:真希望咱家能有。
儿子:我就要!
妈妈:听得出你很想吃。
儿子: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
妈妈: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儿子:那……要不,我先吃点早餐饼吧!
妈妈:好!
情境3:当事情发生时给孩子们逻辑上的解释,效果甚微。
情境3′:用幻想的方式实现愿望。
亲子沟通的特点
接纳孩子的情绪。
尊重孩子。
信任孩子的能力。
允许孩子犯错。
角色扮演:
进入高中后你有一段时间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都不适应,导致第一次考试非常不理想,可是之后你马上调整了心态和学习方法,希望在下次的考试中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可是成绩下来后跟你预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你想告诉父母你的感受。
父母会用两种方式回应你。
第一种是否定你的感受,但是你还是要尽量让父母理解你的感受。
场景开始,你回到家推开门,父母正坐在沙发上,你沮丧的说:“今天真倒霉复习了那么长时间还是考砸了。”
父母: 1.那算什么倒霉啊,我今天丢了一百块钱。
2.比你倒霉的人多了,你这不算什么。
3.得了吧,考差了就算倒霉,那倒霉事多了。
4.你的态度有问题,这不叫倒霉,是你没好好复习导致的。
5.别找借口,平时不学习,考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二种是父母接纳你的感受。
场景开始,你回到家推开门,父母正坐在沙发上,你沮丧的说:“今天真倒霉复习了那么长时间还是考砸了。”
父母:1.哦!是吗!
2.听起来真是很倒霉啊!
3.这事情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多好啊!
4.这么努力你一定希望考个好成绩,可是结果不理想,真是感觉不好。
5.你一定希望这次吸取经验教训下次考个好成绩。
当你的感受被搁置一边或被否定时,你会越来越生气,一开始你是因为考的不好而懊恼,到后来变成了生父母的气。
你是否也发现你越是想让孩子停止抱怨,你越被他激怒。
运用接纳式回应需具备的态度
父母必须有“想听”孩子说话的心意。
容许并真诚接纳孩子可以你有不同的想法
你必须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你必须知道情绪的感觉只是一时的,而非长久不变的,不要担心孩子说些情绪化的语言。
你必须尊重孩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只有这样,你才会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接纳式回应的恰当使用
既然倾听孩子说话、回应并接纳他的感受如此重要,我们下面就展开几个问题的讨论。
1.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接纳式回应孩子的问题?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大多都是些生活的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们今天下午老师要求1:50到校。”这时候妈妈没有必要回答他:“哦,你下午1:50到学校啊!”只需要简单的说:“哦,我知道了。”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共情。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更需要使用沟通技巧。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地关注。
2.我们需要总是认同孩子的感受吗?
孩子们并不是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单纯的认同,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例如:
方式一: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时,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方式二: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的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好还是在复习一下我的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3. 当我们听到自己的孩子说出“我讨厌你”“我恨你们”时,怎么办?
如果像“我讨厌你”“我恨你”这样的话感到难过,你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我不喜欢我刚才听到的话,如果我做了什么事情让你生气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诉我,或许我能帮到你。”
注意事项
1.孩子通常会反感自己的话被完全的重复。
例如:孩子:我再也不喜欢大卫了。
家长:你再也不喜欢大卫了。
孩子:(有些不耐烦)我刚刚说过的。
他更期望听到:
“大卫做了什么事情让你感到生气了吗?”
“看来你是挺讨厌他的。”
注意事项
2.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根本就不想说话。这时候父母静静地陪在他们身边就足够了。
3.当孩子表达强烈感受时,父母“冷淡的”反应(尽管是正确的)也会激怒孩子。
孩子:今天同桌骂我了
家长:哦!你很生气啊!(家长忙着手中的活计,轻描淡写的说)
孩子:你到底在听没有啊。
总结:家长在于孩子对话时要停下手中的工作,眼睛注视着孩子,他才有被关注被接纳的感觉。
4.家长不要重复孩子对他们自己的负面的评价。
当孩子说自己的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时,家长不要附和他们自己的负面的评价,我们只需要接受。
例如:
孩子:老师说我们每天只需要花25分钟时间复习数学就够了。但是我花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才弄完。我真笨!
家长:花的时间比预期的时间长,是容易让人感到气馁。
处理孩子的感受是门艺术,而不是科学,需要父母不断的演练,才能掌握这门艺术。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哪些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哪些不是;哪些能激怒孩子哪些能使孩子得到安慰;哪些会拉大你跟孩子的距离,而哪些可以增进你们的感情;哪些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而哪些可以帮助孩子修复伤口。没有什么能够代替你自己的亲身体会。
其实这两个图形的中心圆的一样大的
真正的理解从沟通开始
看下边的图,在两个图形中,中心的圆一样大吗?
你感觉是右边的大,是吗?
语文教师 文学学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天津师大教育与心理学硕士
分享工作中的点滴
某高一女生期末考试前压力大、紧张失眠情绪低落
摘录其中一段对话:
师:考试考好了成就感强烈还是考的不好了失落感比较强烈
生:后者
师:有没有一次印象最深的由于考试成绩差而导致的强烈失落感的事件。
生(哭):记得初三的时候有一次没考好,妈妈回家后怒气冲冲地对我说:“考这点分够干什么,哪所重点高中都考不上,只能象我一样做这种又脏又累的工作。”
师:你听了后很伤心,原来考试没考好还和以后的工作、生活甚至和今后的幸福人生有关。
生(哽咽)
师:如果你考不好你觉得父母还会象原来一样爱你吗?
生:我不确定。
师:这是他们给你的感觉吗?
生:是的。
看完之后你的感觉如何?
当孩子拥有问题时
1.了解和澄清问题
1)应用接纳式倾听的技巧让子女觉得他们是被了解被接纳的。
2)运用开方式的问题,以获取更多的讯息。
2.运用脑力激荡术
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创造性的构想,从中找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想不出任何构想,可以帮助子女思考:
当孩子拥有问题时
1)让子女假设问题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朋友身上,协助孩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看待问题。
2)运用角色演练的技巧,让子女和父母互换角色,让孩子体验各种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3)提出建议-------建议并非忠告,而是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选择权仍在子女。
3.评估提出的方法
评估每一个方案并询问子女对每个方案的意见。
4.选择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决定权在子女。
无效的沟通方式
1.命令、指挥
2.警告、恐吓和威胁
3.忠告、训诫
4.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
将产生的后果:
1.致使孩子抗拒父母
2.孩子误以为父母当他是傻瓜
3.孩子觉得有罪恶感
4.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5.致使孩子层层武装自己
6.激发孩子攻击父母的念头
有效的沟通方式
当孩子的行为困扰父母时,父母传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父母目前的处境。
有效的沟通方式
例如:刚下班回来的父亲,在外奔波了一天后,神情相当疲惫,无心陪四岁的儿子玩耍,我们将此情况图示如下:
父亲 疲倦 发出信号:“你好烦啊!”
孩子 解读 “我很坏”
父亲 疲倦 发出信号:“我好累”
孩子 解读 “爸爸很累”
培养孩子负责任的管教方法
--------自然和合理的行为结果法
自然的行为结果: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个行为结果,例如:不吃饭自然会肚子饿,不穿衣服自然会着凉,喜欢赖床上学自然会迟到,东西乱丢,找不到是自然的结果。这些结果是伴随行为自然产生的,故称为自然的行为结果。
自然行为结果的运用:让孩子知道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还是自己承担。此事,父母不必为可能产生的后果预作防备。只管提供机会让孩子体会自己行为的结果,孩子自然会从不当行为的结果中得到教训。
合理行为结果
有许多自然行为的结果是不可控的,或者行为本身对孩子具有危险性,或者将来会产生不良后果,不适合让孩子去经历时,可以利用合理的行为结果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合理行为结果与自然行为结果不同在于,后者的行为是伴随着行为的自然产生,前者则是经过父母与子女讨论,有子女选择后产生。
运用合理的行为结果训练孩子,就是容许孩子自己从父母所订的约定中学习社会规范,进而懂得彼此尊重。父母与孩子共同讨论事情解决方案,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选定方案后,确定执行,若孩子未能尊重约定,就必须从结果中学到教训。
运用自然和合理行为结果的原则
了解孩子的情绪以及行为的目的
温和但不过于保护
态度坚定,行动一致
谢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