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主题班会 中国传统乐器介绍(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生主题班会 中国传统乐器介绍(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传统乐器
演讲人:XXX


一、乐器的定义
二、乐器的分类
三、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四、中国传统乐器欣赏
五、中国传统乐器引发的思考
01.
乐器的定义
人类制造的任何发声物都可称为乐器。包括塔上的悬铃、铎( duó),商贩叫卖时摇的拨浪鼓,打更报时用的柝( tuò ),狩猎用的牛角号,军阵中用的铜角等,常被称为信号乐器。此外,玩具、餐具、器皿等,如抖空竹、响陀螺、鸽哨、缶、瓯、碟、盆等。
能够发出乐音,进行音乐艺术表演,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
广义
“乐器”
狭义
“乐器”
02.
乐器的分类
乐器的分类
中国的“八音”分类法(主要依据不同的材质来分类):金、石、丝、竹、匏( páo )、土、革、木
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两种分类方法
一是民族惯用的分类法,也称传统分类法;
二是以声学物理归纳手段作为分类依据的现代分类法,也称逻辑分类法。
传统分类方法
八音分类法
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金类
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石类
八音分类法
丝类
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做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 kōng hóu )等。
竹类
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 chí )、排箫、管子等。
匏类
主要是笙,匏是葫芦类的植物果实。
土类
就是陶制乐器,埙( xūn )、陶笛、陶鼓等。
革类
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八音分类法
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yu)、柷( chù )。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木类
目前,我国民族乐队的乐器按演奏方法及音响效果划分为四大类:
吹管
乐器
笛子、箫、笙、唢呐、管子等
拉弦
乐器
板胡、二胡、高胡、中胡等
弹拔
乐器
扬琴、柳琴、琵琶、阮、三弦、筝等
打击
乐器
鼓、板、钹、云锣、大锣等
乐器的分类
03.
中国传统乐器
的发展


制度
(一)远古时期
(二)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汉隋唐时期
(四)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
刀耕火种的年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劳动时模仿鸟类啼叫,诱捕鸟兽的骨管、陶哨、猎取野兽、耕耘农作物的石器,逐渐被人们用作祭祀时伴奏舞的器具,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 。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
音乐这门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动物声音的模仿。那个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人在面对自然界摆出的种种困难上无力做出科学的斗争,他们只能用巫术来祷告上天,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因此早期的音乐功能主要用于巫术祭祀,乐器就是用来服务祭祀用的器具。
河姆渡一音陶埙、骨笛,约7000多年
山西万泉荆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陶埙
无音孔 一音孔 二音孔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
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
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青铜文发达的商代,出现了青铜乐器。青铜乐器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历史遗存。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
足鼓、楹鼓、悬鼓,为夏、商、周三代之鼓
夏代已有之。两端蒙皮,棒击,鼓腔下设有四足故称。
大鼓横置,两端蒙皮,以立柱穿鼓腔,柱底设座之鼓
悬挂在架上的鼓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

磬是敲击乐器家族中以玉或石头制作的又一个成员。至商代除了单个的诸如虎纹大石磬那样的特磬,还有三枚一组、音高不等的编磬。

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

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
音乐功能的这一变化,是形成音乐理论和产生音乐家的基础,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音乐思想的论争,产生了《乐记》(传为公孙尼所作)、《乐论》(荀子)等音乐理论专著,并有师襄、师旷、高渐离等音乐家留名后世,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传说和“韩娥悲歌”余音三日不绝的故事,都说明那时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周朝建立以后,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列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两大支柱,礼乐制度正式建立起来。这时期音乐有三大特点:
一是它的等级化,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拥有的乐队、编排和人数都有等级差别。
二是音乐成为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课程,周代有庞大的音乐机构,首长称为大司乐,总管音乐教育和音乐事务。
三是音乐的功能由用于祭祀转向主要为政治(阶级统治)服务。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
“琵琶”二字中的“珏( jué)”意为“二玉相碰,
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琵琶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秦汉两代,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封建帝王需要一整套适合这一体制的礼乐制度来维持新的统治秩序。理论上,汉代统治者推崇音乐“征诛揖让”和“教化于民”的作用,倾向于恢复礼乐,实践上,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基础上,重定祭祀天地的大礼以及配用的乐舞,同时设立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搜集民间音乐创作或配些歌词,安排乐舞演出。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音乐发生嬗变的重要阶段,首先南北混战带来的民族融合为隋唐音乐大发展做了准备,其次在魏晋玄学影响下,音乐理论转向探求音乐的美感作用,第三是由于佛教的广泛流行,宗教音乐得以传播,与民间音乐结合,形成“改梵为秦”的佛教音乐。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是嵇康所弹的《广陵散》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音乐艺术繁荣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富庶,对异质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兼容能力,在音乐舞蹈方面尤为突出,“燕乐”和“曲子”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成就。
所谓“燕乐”就是宫廷宴饮之乐,唐代著名的《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都曾是燕乐中的乐舞。
所谓“曲子”,就是配词演唱的歌曲,所配的歌词称为“曲子词”,后经文人加工,形成宋代诗歌的主要创作形式。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
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
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
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
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
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
唢呐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
扬琴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
云锣
云锣由锣体、锣架和锣棰组成。云锣由大小相同,而厚度,音高存在区别的若干铜制小锣组成。这些小锣以音乐次序悬挂于木架上,每一个小锣都由3根绳吊在木架的方框中。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
宋元时代,城市的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也进一步壮大,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艺术也随着产生。但从音乐思想上来说,由于理学的形成及影响,日益发展的市民阶层的艺术与儒家的正统说教成为一种对照,所以理学家们就会出来维护儒学的整体地位。词曲艺术发展迅速,市民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游艺场叫“瓦子”或“瓦舍”,演戏的地方叫“勾栏”,艺人叫“勾栏艺人”。这一时期的音乐专著是北宋陈旸的“乐书”,共200卷,全书包括历代音乐论述,各种乐器、歌舞、杂乐和各种典礼,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民歌异常活跃,尤以情歌为多,内容表现出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明代以后的鼓词和弹词相当流行,二者都属于说唱相间的曲艺艺术。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04.
中国传统乐器
的欣赏
中国传统乐器欣赏
笛子
笛子,古代叫“横吹”,在战国末期已经流行,
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乐器。
它体积小,携带方便,发音清脆嘹亮,表现力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二胡
二胡在拉弦乐器中流行最广,最有代表性。
它的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琴弦、千金及弓子等几个部分。
二胡音色柔美,善于表现抒情,歌唱性旋律,在乐队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传统乐器欣赏
05.
中国传统乐器
引发的思考
中国传统乐器引发的思考
现代的商业科技文明,由于太重视物质利益,使人类流传几千年的“礼乐精神文化”面临被抛弃的危机。随着人类道德的下滑,“礼教”和“乐教”也逐渐衰退。由于市场化的“艺术的文化活动”,缺乏它应有的,深刻的宗教、道德的精神内涵,只成为社会的装饰,缺乏深刻的文化精神内涵,失去了“真”和“善” 。
感谢您的聆听
演讲人:XXX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