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简介

课题序号 第 15-18课时 授课班级 财2211、2212班
授课课时 共 4 课时 授课形式 讲 授
授课章节 名 称 第6课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理解矛盾的观点,认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原则; (3)掌握矛盾分析法,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能力目标: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矛盾;正确认识自我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培养乐观进取、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参与中的矛盾问题,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3、情感目标: 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积极面对人生遇到的矛盾,在解决矛盾过程中不断成长;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意义,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坚定四个自信;感悟矛盾发展对自身成才的作用,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发展条件和职业素质对个人职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向职业道德模范学习;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重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 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 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图片等资料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课题序号 第 15-16课时 授课班级 财2211、2212班
授课课时 共 2 课时 授课形式 讲 授
授课章节 名 称 第6课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掌握矛盾的含义及两个基本属性;理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认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学会用矛盾分析发分析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矛盾。 3、情感目标: 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积极面对人生遇到的矛盾,在解决矛盾过程中不断成长;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意义,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坚定四个自信;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重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难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 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图片等资料
课外作业 1、什么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如何应对人生矛盾?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怎样的辩证关系?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6课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 斗争性 A.矛盾的同一性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相对的、有条件的 B.矛盾的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绝对的、无条件 三种表现: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区别 。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 联系: a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b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被其制约。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两方面 (4)方法论应用 如何应对人生矛盾。三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共性) (2)矛盾具有特殊性(个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联结 相互转化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复习提问 引 入 新 授 关于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原理: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趋势性原理: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变化的状态性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注重量的积累,善于抓住机遇,实现质的飞跃;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道路上的顺境与逆境,居安思危,善于反思,乐观向上。 【课程引入】诵读古诗句,并分享对诗句的认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德经》 分析:①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关系,这表明,事物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哲学上叫做矛盾。 ②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生活中,足球篮球比赛中攻与守;学习过程中教与学、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优点与缺点;社会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福与祸、先进与落后、自由与纪律、战争与和平、社会需求与自身条件;自然界中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中美关系中合作与冲突; 疫情期间的抗击疫情与复工复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③那么什么是矛盾?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怎样的辩证关系?如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中的矛盾和问题? 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6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三个基本观点之一,前面已经学习了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第6课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阅读与思考 教材P46】 航天器返回地球时,表面温度可高达3000℃左右,因此必须给航天器穿上密度大、质量大的防热外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对航天器防热材料集中攻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技术创新。对于高空穿越大气层的航天器来说,质量与射程密切相关,轻装上阵能飞得更远。例如,火箭末级每减轻1千克质量,就能增加15千米的射程。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地球时,面对地月平均距离38.5万千米的遥远路程,探测器外衣需要既能防热又尽可能轻便。为了解决质量和射程之间的矛盾,科学家们在航天器的迎风面、背风面等不同部位采用了7种不同密度的防热材 料,确保每1克质量都用在刀刃上。穿着“拼接款防热外衣”的嫦娥五号返回器由此实现了“轻装上阵”。中国航天事业正是在这样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和矛盾问题中不断发展的。 问题:在航天器外层材料研制中,科学家是怎样解决相关矛盾关系并不断推进航天器材料技术创新的?这体现了怎样的哲学道理?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举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概念理解: ★矛盾是 “事物本身所固有”,矛盾是客观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 ★矛盾是一种关系,即对立和统一。“对立”“统一” 不是指矛盾双方,不能把矛盾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 ★哲学矛盾(事物本身存在的)≠逻辑矛盾(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前后不一致、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相冲突的现象);哲学矛盾(一般的)≠生活矛盾(具体的、个别的)(日常生活中的吵架或打架等)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A.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属性。 【举例】生与死。生与死是矛盾的双方;生与死双方之间的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特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 :上与下, “真”与“下” ) B.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 ★三种表现: 相互排斥。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相互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的。 相互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授,学生的学是领悟与接受,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的。 ★特点: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不成其为矛盾了。 【举例】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肯定有区别 ★哲学上所讲的“斗争性”≠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哲学上所讲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是共 性、抽象、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个 性、具体、特殊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特点不同 联系: a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举例】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有不同的颜色,才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只有不同的味道,才能制作出美味佳肴。 b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被其制约。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举例】猫和老鼠会争斗。而猫不会和大象斗,老鼠不会和蚂蚁斗……;打是亲,骂是爱。为什么? 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打、骂——(斗争性); 亲、爱——(同一性) 毛泽东《矛盾论》说过: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总结: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方面: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使事物得以稳定存在;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每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 【举例】没有你就没有我;没有黑,就无所谓白;相关链接P46波动性与粒子性;丑,美; 纪律,自由;正确,错误;先进,落后;战争,和平;老子《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相关链接P46毛泽东《矛盾论》“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贯通、包含),吸取对方的有利因素促进自身发展和事物发展; 【举例】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通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猫和老鼠之间的生存竞争促进了双方的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课堂练习 共同发展。 C.矛盾双方相互向对立面转化,规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举例】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进步和落后可以相互转化);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可以转化为资源);酿酒窖泥奇臭,酿出的名酒特香;香鲸的粪便恶臭,燃烧后却香味浓郁;红海中有一种红鲷鱼,二十条聚在一起,一雄多雌,雄鱼死后,就有一个雌鱼变为雄性。 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以转化 另一方面: A.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为事物的质变做量的准备; 【举例】华为科研团队不断研究创新 B.矛盾双方各自到达极限时矛盾分解,实现事物的质变。 【举例】化学反应的过程,达到一定的平衡,生成新的物质;马克思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细致吗?” (4)方法论应用 总结原理内容: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②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③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开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如何应对人生矛盾 人生处处有矛盾。人生矛盾是推动人生发展的动力。 要敢于承认矛盾、正视矛盾,不能回避、掩盖矛盾 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分析矛盾 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和解决矛盾,促进人生发展 【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 )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积劳成疾 C. 量体裁衣 D.因材施教 2、《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 C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1)狼与鹿之间有关系吗?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为什么狼存在的时候,鹿的数量始终无法增加? 狼要扑食鹿→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对立) (3)为什么狼被捕杀了,鹿的数量还会减少? 狼和鹿又是相互依赖的(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阅读与思考教材P47】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赵国人,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能言善辩。一天,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来到函谷关。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禁止赵国的马匹入关。关吏对公孙龙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说:“如果说马等于白马,或者马等于黑马,那岂不是说,白马等于黑马?”关吏楞住了。公孙龙继续从逻辑的角度来正面“白马”不是“马”。关吏越听越迷糊,被公孙龙这一通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无法应对,无奈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你如何理解“白马”和“马”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分析:白马是马,白马具有所有马都有的共同特征,这是普遍性的体现;但白马又有其特点(颜色为白色),这是特殊性的体现。 “白马非马”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的关系,夸大了事物的特殊性(个性)而忽略了其普遍性(共性)。 引导学生举例,如苹果不是水果 (1)矛盾具有普遍性(共性)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 B.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注意: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是有条件的,只有处在统一体中的事物才能对立,产生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个性) 【阅读与思考】猜猜他(她)是谁?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林黛玉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关羽 个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头,头发根根竖立,胡须像隶体“一”字,穿着长衫 ,常咬着烟嘴:→鲁迅 分析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 【阅读与思考】相关链接P46: 职业学校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不一样的:中餐烹饪专业设置有中餐烹饪技术、营养膳食等专业课程。美容美发专业设置有美容、美甲、美发等专业课程。同一专业,不同学期有不同的课程学习内容。学好各门课要具体分析各门课程的特点,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从哲学上说,这体现了什么道理? 分析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 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包含矛盾,但具体矛盾却各不相同,所以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五彩缤纷、纷繁复杂。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举例】人在小的时候,可能面临各种危险,被拐卖,磕磕碰碰,这些都与人的个人安全形成矛盾;长大以后,工作学习的压力与个人追求自在安逸生活的心理构成矛盾;到了晚年人安定了,死亡的脚步与向往永存又形成新的矛盾。→人一生中每个阶段的矛盾都不相同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举例】不同家庭矛盾中的婆媳矛盾、父子矛盾、夫妻矛盾、兄弟姐妹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婆媳矛盾中有婆与媳两个不同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相互联结: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举例】苹果、桃子、草莓都有各自的颜色、大小、形状、生长习性等,是个性;水果的共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性是从葡萄、苹果、香蕉等各种不同水果个性中概括总结出来的,是共性。 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举例】苹果、桃子、草莓都有各自的颜色、大小、形状、生长习性等,水果的共性是含果酸,糖类,多汁。个性离不开共性。 ●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即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举例】分析小台芒、芒果、水果、职务、生物、物质的关系;分析中国人、黄种人、人、动物、生物的关系。个性与共性一定场合下,相互转化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联系实际: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什么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如何应对人生矛盾?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怎样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