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4.2 凝聚法治共识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1.政治认同:培育法治精神,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观念;2.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3.法治观念: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4.健全人格:凝聚起法治共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5.责任意识: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观念。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政府依法行政。教学难点:厉行法治。合作探究指导: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50-56内容,完成下面的目标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铅笔圈点勾画关键词,再把此问题写在课本中这些答案的对应位置。独立完成并熟记,背下重要问题。时间5分钟。1.1.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原则?2.法治政府的内涵 3. 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要求及核心是什么?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5.厉行法治的内涵6.如何厉行法治7.如何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合作探究(5分钟)PART 01法 治 政 府结合你的生活,举例说一说人民政府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保障百姓住房保障义务教育救助流浪人口法制宣传一、法治政府①在我国,人民政府通过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来实现为人民服务。②我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城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③人民政府各部门通过提供公共服务,管理人们的社会生活来实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维护社会治安维护交通安全检查环境监察管理社会生活探究与分享:下列图片体现了政府什么作用?1.政府的作用合作探究保障百姓住房保障义务教育救助流浪人口农民免费体检文化惠民便民服务法制宣传提供公共服务思考:我国的行政机关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其权力来源?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组成产生(权力机关)人民政府(行政机关)监察委员会(监察机关)人民法院(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对其负责受其监督温故知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全面理解我国人民政府政府权力来源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宗旨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工作要求课堂笔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和人民的关系2.政府和人民关系如何?p51法治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P52行:行使政:行政权力法:宪法和法律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依:依据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也不是公民。注意:3.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分别是什么?(熟读)(1)地位:(2)要求:(3)核心: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规范政府的行政权。连日来,唐山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开通举报电话、设立举报邮箱,并通过现场接待、网上搜集等,深入发动群众举报各类违法犯罪线索,公安机关正在全面梳理研判,逐一核查、分类处理,对重点线索特别是涉黑涉恶线索,采取挂牌督办、异地用警、提级管辖等方式,迅速依法开展核查调查,坚决查清查透查彻底。在全力推进案件侦办工作的同时,公安警务督察部门会同纪检监察机关及时介入,对出警不及时、执法不规范及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目前已有警务人员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唐山市公安局对路北分局副局长李某予以免职。公安机关将及时向社会通报案件侦办等后续进展情况。 政务公开监督防范权力滥用结合材料说说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政府、公民)探究分析①政府角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4.如何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如何依法行政②政府角度: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③公民角度: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5、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P52-53①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②意义:【对公民、政府】A.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B.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思考:设置“互联网+政务服务”有何意义?“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推动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创新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便于公民参与和监督的新形式。探究与分享6.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依法行政的重要性)(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P52(2)有利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P52(3)有利于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P53二、厉行法治“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7.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厉行法治?p53名言欣赏:①全面依法治必须坚持厉行法治。②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公民尊法学法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行政机关严格执法企业依法经营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厉行法治......思考:厉行法治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全民应该怎么做?(1)国家: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P538.怎样做到厉行法治P53(2)公民: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P54)张玉环在狱中看到:“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从此下定决心,要申诉自己的冤屈,从第二天就开始喊冤,在狱中写下五六百份申诉材料,最终保住性命,到如今被无罪释放。相关链接怎样厉行法治?交警肩佩执法记录仪原内蒙古公安局长警服换囚服在厉行法治的过程,公职人员必须如何做?(3)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4)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①国家: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公民: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③党和政府: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④社会: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8.怎样厉行法治 法律道德促进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规范作用)(教化作用)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进了法律,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论语》中孔子说到“入则孝,出则悌”。“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既要法治,又要德治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法律在制定过程中可以将一些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再通过法律实施来体现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并通过法律的强制功能确保道德底线。Eg:诚信问题·道德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为法律创制提供思想基础,为法律正当性提供评判标准,为法律实施提供道义支持。因此,道德教育要突出法治内涵,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认同和信仰法律,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法律实施的文化氛围。9.如何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1)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2)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课堂小结凝聚法治共识法治政府厉行法治法治政府的作用、宗旨和工作原则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和核心怎样建设法治政府怎样厉行法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依法行政 D.厉行法治C课堂练习2.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意见》从四个方面部署了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二是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三是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四是全面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这有利于( )①中国共产党尽快实现我国人民同步富裕②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宗旨③建设法治政府,防范政府行政权力滥用④政府依法行使权力,规范政府的行政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3.孟子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是“礼”更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礼让斑马线,让出的是中华美德,让出的是和谐有序。这体现了A.只要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就能礼让行人B.良好交通秩序只需要发挥法律规范作用C.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二者可相互取代D.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D课堂练习4.福建省创新营商环境评估机制,加强数字化监测督导,以企业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推行制度公开、流程公开、效率公开,把审批和服务全流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这体现了政府( )①实施宏观调控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③推进政务公开④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