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案【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解读: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五课的第三框题。本框题包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两目。第一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内容是通过辨析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结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目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阐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精神:准确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区别,理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要自觉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学重点】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2年——2022年,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人民书写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代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了谁、依靠谁,是任何政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百年历史和实践给予我们的答案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本节课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三框《社会历史的主体》,看我们党一路走来,如何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异答卷。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阅读与思考1】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十年,我们不仅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使民族复兴进程不可逆转。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2)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评析: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①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②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相关链接: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过渡: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在任何时候,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员。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阅读与思考2】十年辉煌,有的能从数字上感悟,翻了一倍的GDP和制造业增加值,迅速上升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9899万到零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1.2万余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服务设施……单从这些数字上就能感受到,十年间祖国和人民一直在辛勤奋斗,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造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都是建立在劳动群众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劳动群众在物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原因: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阅读与思考3】更多的辉煌则是在身边悄无声息地呈现,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带来了中国形象的高大,更带来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自信与从容,无论是“嫦娥”探月、“北斗”飞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还是“蛟龙”深潜、“山东”“福建”入海,都在无形中让中国人更加挺直脊梁、扬眉吐气。文化自信逐渐回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这是极为可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从何而来?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人类广泛的精神生活中,在哲学、科学和文艺等领域里,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对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但归根到底,一切精神财富得以产生的最终源泉,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离开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任何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文学艺术创作时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创造,又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从而提供丰富的初成品,成为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直接依据。我国著名的古代诗歌集《诗经》,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德国文豪歌德的《浮士德》等,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创造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他们直接创造出无数优秀的精神产品。例如,古代印度和欧洲的许多史诗作品、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化、我国古代的敦煌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塑和壁画,以及我国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大量的思想文化瑰宝,都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可以说,“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原因: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阅读与思考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1997年确立基本经济制度。《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多种实现形式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2004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在新中国70余年农村改革之路中,这十年无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查阅相关资料,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当社会变革的时期到来时,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发展前途的巨大作用就突出地显示出来。“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人类历史表明,一切真正的社会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的斗争始终是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是在革命的时代还是在改革的时代,人民群众都是决定性的社会变革力量。人心所向体现了时代的变革要求,代表了历史的主流,预示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当人民群众普遍感到不能再忍受陈旧的生活形式,决意创造新的生活形式时,就表明社会矛盾已经极端尖锐化,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即将到来。人心所向同历史发展的大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①地位: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表现: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关链接: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患的相正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珠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五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阅读与思考5】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引领中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我们党依靠的是谁?结合身边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1.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1)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1)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相关链接: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 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频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3.具体要求(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课小结:课堂巩固 这题我会1.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基于( )A.群众观点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答案】D【详解】A: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A说法错误。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说法错误。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说法错误。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所有惊天动地的奇迹,无不始于每一件小事、每一份职责。一群群快递小哥把包裹交到客户手上,织就了规模巨大的物流运输网络;一支支科研尖兵埋头于枯燥的数据,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成就;一位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一起“汗珠子摔八瓣”,书写下“最成功的扶贫故事”……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②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④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所有惊天动地的奇迹,无不始于每一件小事,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①符合题意。③:材料反映了人民群众通过奋斗取得的成就,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③符合题意。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②错误。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而不是人民群众,④错误。故本题选A。3.曾几何时,政策制定者担心改革力度太大,对既有利益伤害太大,会引发抱怨、对立。但实际上,很多新技术、新举措并不等政策,而是在政策颁布前大行其道,民众更是用自己的脚推动着政策的出台。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③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智慧,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④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很多新技术、新举措是在政策颁布前大行其道,政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说明上层建筑有时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故①说法正确。②:民众是用自己的脚推动着政策的出台,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故②说法正确。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故③说法错误。④:材料强调的是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及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没有强调改革的作用,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结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总的来说,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正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并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中央践行“我将无我,只为人民”,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新论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