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设计思路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本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以小问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一、课程标准
2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的主要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第四模块《哲学与文化》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中的第一框。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认识的内涵和阶段入手,引入实践内涵,引出实践的三大特点;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可见,生活与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途径,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因此,学好本框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对学生学好整本书意义重大。
三、学生学情分析
这门学科比较抽象,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和时政知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政,将哲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四、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通过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学习,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能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践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唯书、不唯上,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三)公共参与:明确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路径,努力提升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要自觉投身实践,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活动探究法哲学本身理论性很强,我们要用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用生活化的活动去探讨哲学深奥的理论,在趣味性的游戏中感悟哲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我国近代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大家知道他名字的来历吗?(看视频)从“知行”到“行知”。同学们,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行知”的关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知识,同时视频播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活动过程:
首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同学们,我们课前分小组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下面就由各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学生活动:一组代表上讲台展示:很荣幸能代表我们组给大家分享(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我们组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猜猜看”,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游戏环节:大家都已经注意到讲桌上的这三个杯子了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谁能告诉我,杯子中盛的是什么?透明的液体:水,盐水,糖水等等到底怎样才能确定杯子里是什么呀?尝尝先看看,再闻闻,最后尝尝。大家通过他刚才的表情猜一猜杯子里面是什么呀?品尝的同学给大家揭晓答案吧。水,盐水,白醋。下面由我们班的化学小王子(化学达人,化学等等)来介绍一下水、醋、盐水。刚刚这个活动中,大家对这三个杯子中物质的猜测就是认识。认识是......刚才品尝的同学通过看,闻,尝,所获得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认识——感性认识。而介绍的水,盐水和醋的性质的同学是借助抽象思维在整理感性材料基础上关于事物本质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教师活动:一组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游戏完美的帮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认识的含义及阶段,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深化理解一下这个知识。设计意图:活动式课堂教学,通过游戏,能迅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
议题 1:解“病毒”之惑 (深化理解认识的含义及分类)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校,网络,新闻媒体等了解了不少关于新冠病毒的知识。谁能来谈谈你对新冠病毒的看法?
学生活动:二组同学展示查阅资料:奥密克戎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喉咙痛、头痛、乏力、鼻塞等,当我们有这些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就医。三组同学展示查阅资料: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获得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把握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研究发现,我国的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率,现有国产疫苗对病毒仍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临床数据显示,任何一款疫苗都不能百分之百预防感染,但总体而言,目前各种变异株仍在现有疫苗可控范围之内。
教师活动:同学们,二三组对新冠病毒的看法属于?属于认识的哪种形式?提出辨析观点:有人说,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哪种认识更深刻?该观点是错误的,具有不合理性,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不能说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而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组内合作探究查阅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辨析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议题 2:探“病毒”之密(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1、学生活动:四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我们组刚才看了一组的实验,想问大家:为什么只有品尝的同学能确切的告诉我们杯子里是什么呀?因为他尝了,对,要想知道杯子里是什么尝一尝就知道了,尝一尝这就是哲学上讲就是实践。下面我们就明确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形式?我们就从实践的概念不难看出:实践的主体是?对象是?性质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实践的概念,我们组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匹配游戏”,展示几幅图片,图片展示:鸟筑巢、学生学习、独自思考、按图建楼、法官判案、研发疫苗。大家同桌讨论一下根据实践的概念判断以下现象是不是实践活动?为什么?实践是人的活动,鸟筑巢是动物的本能;学生学习改造的是主观世界,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思考是纯精神性的活动,实践是物质性活动。都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具有直接现实性。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区分他们分别属于实践的那种形式呢?建楼改变的是自然物,属于生产实践;法官判案调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变革社会的实践。研发疫苗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教师活动:四组采用了问题探究法,通过大家的回答看得出大家对四组讲解的内容理解的很透彻。点评四组讲解,给予适当补充,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积极上台展示。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对于实践含义的思考,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匹配游戏”环节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巩固了学生对实践含义及其基本形式的理解。
2、学生活动:五组代表上讲台展示:下面有请五组展示你们组的学习成果吧!同学们,我们学校现在每 48小时进行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有些同学可能觉得我们已经接种了疫苗,战胜了病毒,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做核酸,其实,病毒并没有消失,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下面我们就通过几组图片一起感受一下,广大医护工作者在抗疫过程中的付出吧!下面我们继续我们看几组钟院士研究和治疗的图片,通过一组组图片让我们思考一下实践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一:同学们,我们看第一组图片。在疫苗研制的过程中实践:主体是——人;对象是——新冠病毒;手段是——先进的工具、设备等。科研人员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对病毒进行科学研究,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抗病毒疫苗。说明实践的构成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我们可以得出:实践的具有客观物质性。
特点二:同学们,我们继续看第二组图片。在维护人类健康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制造出了疫苗,提高了人类预防病毒的能力。这说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的。我们可以得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特点三:我们看第三组图片,整个疫苗研制过程只有钟南山院士个人就能完成吗?不能,是钟南山院士与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探讨、共同努力,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疫苗研制的重大胜利。所以说,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若疫情出现在一百年前,我们还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功吗?为什么?抗疫之所以成功,也离不开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治疗设备。说明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我们可以得出:实践具有的社会历史性。总结:这就是实践活动的三个特点。教师活动:五组同学通过一幅幅图片形象直观的展示了实践的三个特点,让我们“小试牛刀”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吧:大屏幕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材料,同桌之间可以讨论,2分钟后代表发言。设计意图:五组同学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实践的基本特点,通过“小试牛刀”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实践特点的准确的把握和运用。
议题 3:揭“病毒”之迷(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先给大家 1分钟记录视频右侧的四个问题,看完视频后分组讨论。给大家 3分钟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一组:1、钟院士对病毒“人传人”认识是怎么来的?
学生活动:我们组讨论得出结论:视频显示钟院士研究表明,有人没有去过疫情区,因为家人感染了,自己被感染;有病人感染了 14名医护人员。钟院士对“人传人”的认识在对病人情况的调研中来的,也就是实践中来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师活动:点评一组总结,进一步提出问题:大家能举个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例子吗?
举例:学生举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如,要想知道的梨子的滋味,就亲口偿一偿;化学实验中了解了化学制剂的性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家举例都很准确,说明大家已经理解了。
同学们,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下我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那么通过学习可不可以获得认识呀?
——可以那我们能不能说获得认识的来源有两个呀?
——不能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而获得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也就是实践。
知识拓展:获得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二组:
2、为什么采用过去的治疗方法没有用?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人们认识的发展?学生活动:新冠病毒已经变异,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短短 10天就产生了 5代传播
第一,我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现病毒变异,遇到新问题,所以按照原来的方案没有作用,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第二,人们在与病毒战斗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设备,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比如抗疫中的 AI设备诊断,20秒检测新冠肺炎,准确率 96%以上!对病毒的认识更加准确。
第三,科研与治病的同时改变了医生的思维,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并通过举例讲解深化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的理解。
举例:
学生举例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如,有了显微镜和望远镜,人们对微观和宏观的认识更深入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
三组:
3、钟院士关于疫苗依然有效的说法一定对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我们组看视频内容显示:5月份广州爆发新冠疫情也与德尔塔变异株有关,通过对这次疫情的研究发现,疫苗对人体是有保护作用的。研究属于实践,研究发现。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活动:举例:学生举例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麦哲伦航海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四组:
4、这次疫情为什么短时期内得到了控制?
学生活动:我们在视频中看出:因为各地在得知德尔塔病毒的严重性后,迅速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南京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武汉宣布启动全市全员核酸检测,扬州对主城区所有小区实施封闭管理,遏制了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在众多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我们对病毒的认识就是为了指导实践,为了抗疫取得最终的胜利。
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活动:举例: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汲取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分析材料、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的综合能力。另外,小组分工,每个小组重点讨论自己的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理清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突出教学重点。教师总结升华:同学们,今年恰逢建团 100周年,让我们认真聆听习主席对我们的期待吧!听完习主席的讲话,结合今天的学习,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舞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表达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让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以致用,积极投身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呈现,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八、课下实践活动:
认识来源于实践,读书和实践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我们也要坚持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端午节就要到了,请大家完成这样两项任务:一是,查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及其相关活动;二是,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实践,了解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端午节的认识,撰写一份社会调查报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