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劳动现象的分析,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和劳动最光荣的信念,自觉弘扬劳动精神,奉献社会,增强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2.通过辩论,理解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3.通过对自己职业的规划,理解实现人生价值对主体的要求,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树立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弘扬劳动精神的原因和启示。2.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要求。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原因和要求。三、教学思路:本框题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三线并举,在师生共探中达成学习目标。议题线:总议题: 生逢盛世大有可为——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分为三个子议题循序推进:①人生在勤-—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②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③砥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情境线:热点话题导入→播放视频《致敬劳动者》→课堂辩论会→课堂访谈。活动线: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接受访谈。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当今社会,“梗”知识越来越多,今天也给大家科普一个“梗”,请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45°人生”一词的由来。引入社会热点话题:面对 45°人生,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些许想法,但还不够全面不够系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找到答案。请看第六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展示并解读教学目标和议题。设计意图:将社会热点话题引入思政课堂,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认识到教室小课堂离不开社会大课堂。【新课展开】总议题: 生逢盛世大有可为——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子议题一:人生在勤——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教师:播放视频——《致敬劳动者》,让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1.他们为什么这样做?2.我们为什么要向劳动者致敬?学生:看完视频后,分别作答。教师设问一:我们为什么要向劳动者致敬?学生作答。教师追问:谁能用理论化的语言说一说?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学生回答 2: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追问:为什么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课件展示分析图:教师追问:如何理解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作答。教师点评总结: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劳动促进了人的直立行走,是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才使得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如今,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其中劳动是重要的手段,能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不劳而获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教师设问二:我们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教师追问:为什么说“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栏目,回答: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真诚地付出,忘我地投入。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是贡献个人的力量,增进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带动个人的进步,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引用习近平论述劳动和幸福的话,让学生明白“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劳动者付出辛苦劳动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在老师的层层追问中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弘扬劳动精神、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子议题二: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教师:(过渡语)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能不能离开社会去自我奋斗 教师:展示图片——《鲁滨逊漂流记》,提出问题。教师设问一:为什么流落孤岛的鲁滨逊要回到社会中来?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有可能吗?学生作答。教师总结: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教师追问: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哪些条件?学生作答。教师总结: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教师设问二: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会不会抹杀人的个性发展 学生活动:课堂辩论会。组长抽签选择正方还是反方,小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参加课堂辩论。教师总结: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教师:补充展示几组图片,进一步说明从事新兴职业是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是我们倡导的个性表现。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设计意图:通过借鉴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辨析中澄清认识,理解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子议题三:砥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教师: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并不会抹杀人的个性,请问同学们,你将如何彰显自己的个性为社会作出贡献?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师生活动:课堂访谈。教师扮演记者随机采访学生。主题:“相约 2033,职业理想大家谈”。教师:同学们的发言令我感动,让我看到了十年后的你们。而现在有许多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平凡人的不凡事,感受榜样的力量。教师:展示几组人物图片及视频。讲述航天英雄乘组、中国女足、挖姜男孩、刮腻子世界冠军、黄文秀、列车员赵阳以及地震中坚守岗位、临危不乱的铁路工作人员的故事。教师设问: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当我们想为社会做更大贡献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当我们面临某种诱惑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当我们面临人生困惑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做?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设计意图:通过课堂访谈活动,让学生畅谈职业理想,想象十年后的自己,教育学生要设立人生目标,做好人生规划;讲述人物故事,让学生感悟榜样的力量。设置灵魂叩问,让学生明确在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要学会砥砺自己,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课堂小结】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体系,师生共同补充完善。【素养提升】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请你以“生逢盛世不负时代”为主题,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青年人的奋斗故事,向《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习而时察”栏目投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800字以内。注:投稿邮箱:xxxxxxxxxxx@(高中专用)投稿时请在邮件主题注明“《习而时察》专稿”。结束语:面对 45°人生的困惑,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找到了破“卷”脱“平”的妙招,那就是:找准“蓄势点”,辛勤劳动,让 45°人生更奋发。找准“平衡点”,发扬个性,让 45°人生更从容。找准“不足点”,努力改进,让 45°人生更虚怀。找准“进步点”,奋发图强,让 45°人生更灿烂。总之,生逢盛世大有可为,只有行动起来,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整理本课的知识,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其系统思维能力。结束语的设计,既回答了课堂之初的热点话题,回扣总议题:生逢盛世大有可为——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做到首尾呼应,又实现了情感升华,教育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