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世界的气候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 3 单元 第 4 节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习 重难点 举例说明纬度位量、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面学过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这些气候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明确指出要观察的地理要素后,七年级的学生能很好的完成要求,观察能力较好。但学生对整个世界的气候类型和分布状况等了解较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概念,学生单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有限。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导入 复习世界各地气候类型分布及对应景观图片,提出问题:一个地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气候?不同地方气候为什么会有差异? 复习巩固,前后联系任务一 影响气候的因素 教师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据图回顾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 教师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回顾说出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温、降水的影响。 纬度因素: 学生读教材66页,图3.29中的A和B,分别表示赤道地区某地和南极地区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两地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有何不同?分属什么气候?联系旧知,你从中发现符合什么规律?分析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海陆因素 教师展示欧洲传统民居墙体厚度变化图,及气温日较差变化图,提出问题: 1.欧洲传统民居墙体厚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2.导致这种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师展示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纬度相近的A、B、C三地的植被景观提出问题:读图你发现了什么?结合A、B、C三地气候差异并联系旧知从中发现符合什么规律?分析影响A、B、C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地形因素 教师展示山地景观图,提出问题:“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处不胜寒”这些广为流传的诗句说明了什么地理规律或原理?图中山地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 活动: 小组合作分析思考下列事例,认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 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相对比较湿 注重知识衔接,帮助学生理清纬度、海陆、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任务二 气候与人类活动 气候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游、体育运动、军事、商业、工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也影响人类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显著。 气候与日常生活 气候与生产活动 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不同,所以,同一种农作物,在有的地区生长良好,在有的地区却不能生长。 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较多,适合种水稻,人们以米饭为主食。北方地区降水较少,适合耐旱的小麦等作物的生长,人们以面食为主食。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农作物。气温高,水稻长得快;气温低,水稻长得慢。如果气温在10 ℃以下,水稻就不能正常发芽。热带全年高温,种植水稻一年能收获三次;亚热带冬季气温较低,水稻从春到秋都能生长,一年可以收获两次;到了温带,水稻一年只能收获一次。 水稻生长也需要较多的水。降水多的地方,适宜种植水稻;干旱地区,如果没有充沛的水源供灌溉,就不能种植水稻。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气候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加以节制自身的行为,就会导致温室效应、臭氧破坏、极端天气增多等现象,因此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将气候分布、气候特征和景观特点相结合,知识系统,学生学以致用,加深理解。课堂小结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