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 班级 教学日期课题名称 3.1贯彻新发展理念 课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教材分析 “新发展理念”是必修二第三课的第一框内容,本框包括两目。第一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意义和要求;第二目“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阐述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内涵和要求。两目分别从两个角度阐释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目主要从发展的出发点、动力点、落脚点方面讲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由谁享有发展成果;第二目主要从发展的理念、原则、过程、方法等方面讲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学情分析 本课是《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的内容,高一学生通过眼观耳听以及学科学习知识素养的提升,能够联系新时代本地的经济发展,理解和认同新发展理念。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学生理解和认同新发展理念,认同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科学精神 学生要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公共参与 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涯规划,探讨如何成长为创新型人才,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 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教学难点 新发展理念教学策略 知识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本板书设计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一、梳理框架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预习新课 学生自主思维,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认知。二、逐个击破 三、背诵识记 四、习题练习 通过课本研究与分享,谈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认识 通过课本探究与分享,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 设置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因(为什么) 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怎么做) 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义 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确立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原因——新时代、新矛盾、新理念 ①时代需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②国情需要: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③实践需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的地位和内在联系 (1)地位: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内在联系: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 内涵: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措施: (1)畅通国内大循环,要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辨识判断 1.人民福祉是发展的力量源泉。( ) 提示 × 人民是发展的力量源泉。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 提示 × 实现人民幸福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 提示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为了人民,二是发展依靠人民,三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 提示 √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要求( ) ①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③体现了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 ④解民生之忧虑首先要破除思想观念的弊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不选。材料“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②正确。材料“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③正确。解民生之忧虑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而且材料不体现破除思想观念的弊端,④不选。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从六个方面对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有利于( ) ①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消除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②坚持共享发展,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④确保到2025年年底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有利于贯彻协调和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②③符合题意。地区差距可以缩小,但短期内难以消除,①错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④错误。 3.(2023·海南10月联考)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①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②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③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④坚持走同步富裕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①③入选。材料强调的是解决好人民群众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并没有体现发展依靠人民,②不选。我国坚持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④不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回答4~5题。 4.新发展理念包括( ) A.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B.创新、振兴、绿色、开放、共享 C.创新、协调、绿色、和谐、共享 D.创新、协调、节约、开放、共享 答案 A 解析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A正确,B、C、D排除。 5.下列属于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是( ) A.发展网络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B.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C.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竞争新优势 D.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答案 D 解析 发展网络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反映的是创新发展理念,A不符合题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反映的是协调发展理念,B不符合题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竞争新优势,这反映的是开放发展理念,C不符合题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反映的是共享发展理念,D符合题意。 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这是因为开放发展( ) A.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C.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D.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答案 C 解析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A错误。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B错误。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C正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D错误。 1.限时练习,核对答案 2.订正错题后分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派代表讲解错题 3.整理错题集,形成错题题库。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相关知识。 通过具体的事例,掌握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 通过习题练习,掌握重点、难点,理清易错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