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 班级 教学日期课题名称 3.2推动高质量发展 课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解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评析经济发展中践行社会责任的实例。教材分析 本框共分两目。两者的内在联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为主线,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的经济制度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面对当前及未来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需要通过对顶层设计理念的学习来厘清自己的思路。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但即兴探究的能力较差,需要老师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形式学生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受,也有着在时代洪流前奋勇向前的参与感,但还需要正确思想理念的指导。因此需要整合教材,创设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对海南自由贸易港近五年发展成就,通过学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更加认同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发展政策和措施。科学精神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认识。公共参与 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措施,组织针对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提出调研或参观,撰写报告,提出对策或建议,增强参与意识。教学重点 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难点 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教学策略 知识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本板书设计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一、梳理框架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预习新课 学生自主思维,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认知。二、逐个击破 三、背诵识记 四、习题练习 通过课本研究与分享,谈谈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通过课本探究与分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的相关知识 设置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拓展延伸——新常态 是指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要素、动力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处在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突发性增长转向质量、效率性、集约性增长的关键时期,即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相关链接 经济增长表现为一个国家成地区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单纯的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相关链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 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链接党的二十大】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怎么办) (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3、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具体要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5)、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具体要求: 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6)、推进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经济发展总方针) ①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 ②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题) ③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格局) ④ 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支撑) 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总要求: (1)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3)主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4)动力:以改革 创新为根本动力 (5)目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6)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辨识判断 1.我国经济已由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高速增长阶段。( ) 提示 ×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 提示 ×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3.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 提示 ×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4.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提示 × 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3·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光谷”,因“光”得名。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位于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光谷”,考察武汉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 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长飞光纤光缆公司,曾经的整套设备都是从合资方飞利浦学来的;为长远发展,长飞公司先后通过两次上市募集大量资金,同时将近一半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这也让公司入选了全国首批智能制造试点,湖北唯一;不到四年,长飞就实现了光纤光缆销量全球第一,实现了国际企业的“关键一跃”。华工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由华中科技大学因科技成果转化应运而生的高科技公司,牵头成立国家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华中科技大学等武汉高校紧密合作,开发出国内首套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激光焊接系统,打破了近40年的国外垄断。如今的“中国光谷”,以武汉密集的高校科研资源为基础,5座大科学装置加速鼎立,5大湖北实验室挂牌运营,5大国家级创新中心落地建设;已汇聚4名诺贝尔奖得主、58名中外院士,每年超20万科技人员在光谷创新创业;连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五个城市的光谷科创大走廊,正瞄准“光芯屏端网”和生命健康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展望未来,武汉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体现更多湖北担当、作出更大湖北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武汉是如何建设科创中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①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强劲动力。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整合资金、科研、高校等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国际竞争力。③加快重大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④促进区域产业资源整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建设高科技产业集群。 1.限时练习,核对答案 2.订正错题后分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派代表讲解错题 3.整理错题集,形成错题题库。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知识。 通过具体的事例,掌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的相关知识 通过习题练习,掌握重点、难点,理清易错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