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课时 第1课时 讲授人教材分析 本次授课内容选自2019年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后,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把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教材内容由“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2框构成,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政治知识解决和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该课分为1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所学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储备,本科内容较为简单,但教师可以借用练习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中产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科学精神: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和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客观依据 难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客观依据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思维导图构建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自主学习 让学生于5分钟内在课本上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 为了民族复兴的初期求索经历了什么?结果如何? 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队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生命力的标准、决定因素、意义) 自主学习,在课本上找出相应知识点,预习新知。 让学生预习或梳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以备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得到运用。环节二 授课环节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展示近代各阶级仁人志士的主张和结果,让学生结合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近代探索的结果和原因。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教师总结知识:初期求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仁人志士在初期的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让学生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教师讲解中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1. 观看资料 2. 结合课本发言 3. 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知识或回答问题 让学生利用现有材料,提取、分析信息,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最后展示所得成果,体现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教师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展示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教师总结知识:文化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1. 观看资料 2. 结合课本发言 3.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知识或回答问题环节三 训练小结 学考指南相应内容 带领学生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 1. 完成练习 2. 和教师一起完成思维导图 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环节四 作业布置 高考班:活页练 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并上交。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优化作业设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在10班忘记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了 本课内容比较枯燥,但要注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