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传统主题班会-----中国风国画基础介绍 画不尽大好河山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国学传统主题班会-----中国风国画基础介绍 画不尽大好河山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国画
基础介绍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文化
墨分五彩
画不尽大好河山
纸有生熟
传不完灿烂文明
目录
文化

国画发展历程

名家鉴赏指南

材料工具介绍

论执笔与用笔

基本技法介绍


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history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第壹部分
墨分五彩
画不尽大好河山
纸有生熟
传不完灿烂文明
文化
国画发展历程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国画发展历程
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国画发展历程
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明代绘画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由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绘画。代表画家有:刘俊、倪端、商喜、谢环、李在、边景昭、吕纪、林良、戴进、吴伟、张路。明代绘画中期,苏州崛起“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形成声势煊赫的“吴门画派”,弘扬文人画传统,唐寅、仇英兼取“院体”、文人画之长,形成新的面貌。代表画家有:周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文嘉。明代绘画后期,山水画成为主流,文人写意花鸟画也迅猛发展,画坛尊吴门画派为首。代表画家有:张宏、徐渭、陈淳、篮瑛、项圣谟、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
国画发展历程
自唐宋以来,画家对于国画的创新一直延续至今,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风格。到了明代群星闪烁的“吴门画派”不仅代表着明代绘画的最高水平,而且还在师古与创新的探索中,为后世开一新河。到了吴派后期,以张宏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并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鉴赏指南
Appreciation Guide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第贰部分
墨分五彩
画不尽大好河山
纸有生熟
传不完灿烂文明
文化
名家鉴赏指南
中国人论画史,喜欢讲画家姓名串编为歌诀,达到以简御繁 的效果。如论五代的山水画家,有“荆关董巨”的说法,北宋的山水画的高标,则有“李范郭米”的口诀。
五代宋初是中国山水画的第一个高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本面貌.更注重对自然的体悟,从笔墨技法题材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代表了这一时代的艺术成就和造诣。
运用坚劲而密集的皴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山石的凹凸明暗和纹理结构,并以虚实浓淡变化多端的水墨,创造出富有质感的画面,表达了既雄伟又深远辽阔的意境,有“全景山水”之称。
荆浩《匡庐图》
名家鉴赏指南
唐末五代的乱世中,一些洁身自好的文人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进行山水画的创作,荆浩是其中代表者之一。他在技法上承系唐代的水墨山水而又有创新,他说吴道子的画“有笔无墨”,有的山水画家项容则“有墨无笔”,他要兼二者之长,既重线条运用,又重墨色渲染。
其弟子关仝刻苦学习,技艺更加成熟,据说是追随荆浩而又超过了荆浩,当时号称“关家山水”。他喜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在山水画中注入更多的抒情因素。
构图上以一条河从左向右斜下而流,将画面分割成“z”字形。河右边是起伏的山峦,以高远法向上画出巨峰,突兀高耸,形如卷云,这是关陇山川的特色;河左岸地势略为平缓,有一座木桥连接两岸,桥上及岸边都有行人,骑驴或者徒步向旅店走来。
关仝《关山行旅图》
名家鉴赏指南
江南山明水秀,对这一地域山水描绘的画家以南唐的董源最有名。董源,南京人,官作南唐的北苑副使,宫廷画家。他既画水墨山水,也画着色山水。描画江南江河纵横,草木丰美,山峦明秀的风光。他的画没有明晰的浓墨勾勒的外轮廓线条,而是将笔、墨、皴、染结合为一,传达江南草木华滋,湖光山色的特点。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等
“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灿然”。
董源《潇湘图》
画面上山峦平缓圆润,林间雾气弥漫。画中那份江南秀美圆润的神韵中,传达着清幽朦胧,平淡天真的意境,令人从中体味出画家那种静观、深思和内省的精神境界。
名家鉴赏指南
董源的学生巨然和尚,也以擅长画草木茂盛的江南山水著称。南唐灭亡后他来到北宋,曾在翰林院绘制烟岚晓景的壁画。他的《秋山问道图》则表现了比较高爽的秋季景色。
董源和巨然的作品显示了江南地域丘陵江湖的动人景象。适应自己的表现目的而产生他们的皴法“披麻皴”,元明以来山水画家不断摹仿,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秋山问道图》是一幅秋景山水画,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中有二人对坐,境界清幽。
巨然《秋山问道图》


工具材料
Tool materials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第叁部分
墨分五彩
画不尽大好河山
纸有生熟
传不完灿烂文明
文化
工具材料介绍
兼毫毛笔
(大小不同的多准备几只,小的可以画细节处)
墨汁
笔洗
(用来装水,还有画水墨画时调色的小碟子,可以多准备一些,瓷的是最好用的,因为墨汁在塑料碟子上不好调色)
工具材料介绍
毛毡
(国画是一定要在毛毡上画的)
国画颜色
(颜色不用买整盒的,可以买常用的一些颜色,买单只的,不然很多颜色用不到,而且有些用的多的颜色需求量大,可以多准备一些)
工具材料介绍
镇尺
因为宣纸比较薄比较轻,用镇尺压着画画时,纸会比较平整。
笔搁
可架笔,没有笔搁,毛笔也可以架在小碟子和笔洗上
生宣纸
宣纸还有熟宣纸,熟纸是用来画工笔的。大部分时候用四尺的宣纸比较合适
文化

执笔与用笔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第肆部分
墨分五彩
画不尽大好河山
纸有生熟
传不完灿烂文明
文化
论执笔与用笔
用笔首先要执笔。虽然个人喜好不同,执笔也无定式,但开始执笔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拇指、食指执牢笔杆,中指紧随食指执住笔杆形成与拇指相对的局面,小指辅助无名指抵住笔杆。正确按此法可使拇指与食指形成“龙睛”“凤眼”状。
(2)执住笔杆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
(3)一般画小画要练习提腕,并随画幅逐渐增大提肋或提臂。用笔主要用臂力。
(4)毛笔分笔尖、腹、根三部分,运笔要练提按、转折;小按用笔尖、腹,大按可用至笔跟处。


基本技法
Basic Techniques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第伍部分
墨分五彩
画不尽大好河山
纸有生熟
传不完灿烂文明
文化
基本技法介绍
在画水墨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笔、用墨的方法技巧。用笔的常见方法有勾、皴、擦、点、染,笔锋的用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用墨的基本技法有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七种。
在勾勒水墨画的时候要注意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才能组成完整的行笔,起笔收笔的时候要自然,笔锋的位置应该藏起来,行笔的时候要注意力度,好要注意笔画的自然流畅。
运笔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中锋用笔是最常见的用法,这样写出的笔画一般是圆柱形的,在运笔的时候笔尖的位置一般是在笔画的中间位置,写出的笔画比较有力。
基本技法介绍

运笔勾线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勾勒出来,它实际起到撑起骨架的作用。

表现山、石、树的质性,后来超越了对对象的表现而趋向特有的形式美。

运用擦笔需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

皴擦后,用淡墨渲染所画之物。

也称点苔,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附生于石、树身上的小植物、远山(远景)的小树,也可调整画面的轻重、疏密节奏关系等等。
国画
基础介绍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文化
墨分五彩
画不尽大好河山
纸有生熟
传不完灿烂文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