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合格考必背知识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幸福。★4.中国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历史真理)。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8.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9.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10.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2.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13.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14.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5.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16.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注意: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17.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8.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0.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21.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22.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23.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24.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第二单元:人民民主专政★26.民主,具有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全民民主。★27.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这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上。(2)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①从政治保证上看,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②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我国已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和法律,并且在实践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实;③从实现方式上看,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包括:(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我国建立的一整套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能够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避免相互掣肘而导致内耗严重、效率低下的弊端。★28.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9.(1)我国对内职能主要是: ① 维护国家稳定② 促进社会发展对外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3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32.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33.国家其他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3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决定权、③最高任免权和④最高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3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组成部分。行使宪法规定的国家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36.我国各级人大的代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是选民通过直接选举(直接选举:县级/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及其以下人大代表)或者间接选举(间接选举:县级以上人大人大代表)的方式产生的。★37.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主要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38.人大代表的义务(职责):① 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② 作为人民利益代言人的人大代表,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4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4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44.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45.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4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47.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48.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49.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0.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现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5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52.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53.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54.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农村和社区)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或居委会),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55.依法治国(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56.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律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57.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58.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59.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6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62.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63.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治的首要内容);(2)坚持良法之治;(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64.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立法),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执法、司法和守法)。★65.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1)推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①政府依法履行法定职责,;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③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66.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1)能够有效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2)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67.法治政府的内涵: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68.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1)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2)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69.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1)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2)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70.法治社会的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71.法治社会的特征: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72.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73.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7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就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75.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1)要依法立法。(2)要充分发扬民主。(3)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76.严格执法,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77.严格执法的意义:(1)有助于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2)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78.推进严格执法的要求:(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2)坚持规范执法。(3)坚持公正执法。(4)坚持文明执法。★79.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80.司法的程序要公正。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81.司法的结果要公正。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只有结果公正,才有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82.推进公正司法的要求:(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84.全民守法的表现:(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85.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1)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