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2.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2.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洞穿秦岭”的情境探索,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形成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2.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和内涵,能够认识和分辨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弊端。 3.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政治学科素养、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洞察能力,但是对于哲学还处在零碎的理解阶段,缺乏系统性、学理性认知。本框内容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更是第三课追问世界是怎么样的基础,只有知道世界的本原,才能更好了解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从地位上看,本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教法学法 教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重点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难点 物质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引汉济渭工程先期通水”的情境,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实施中也要注重生态工程的建设? 学生参与教师的创设的情境,分享自己的观点。 结合现实,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指明本节课的主题,学生能够进入上课状态。
探究新知 总议题:从“洞穿秦岭”探究世界的物质性 议题一:“洞穿”秦岭探索,寻求自然本质 【议题情境一】: “洞穿”秦岭工程折射着一个西北大省的水资源困境:陕西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全国总量的1.48%,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全省7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陕南地区,而土地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65%、77%和90%的关中和陕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 议学任务一: (1)结合情境分析陕西省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体现了何种哲学道理? . (2)放眼秦岭我们可以看到姿态万千的山川,那这些山脉是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呢?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否等于哲学意义上的物质? 议学小结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 ①自然界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②宇宙间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创造世界的活动 (2)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议题二:“洞穿”秦岭成就,彰显人类智慧 【议题情境二】: 秦岭输水隧洞打破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阻隔,实现了长江与黄河“牵手”。 议学任务二: (1)结合情境,思考秦岭输水隧洞它是我们人类所创造出的自然界没有的东西,请列举出其它类似东西。 (2)思考: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 (3)出示“古猿”进化的视频,追问: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古猿向现代人的转变和人类社会的形成? 议学小结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 ①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从发展看: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2)方法论 尊重社会的客观性、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议题三:“洞穿” 秦岭技术,思维领航未来 【议题情境三】: 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岭南TBM段位于陕西省宁陕县的大山深处,施工内容包括长18.27公里的主洞和5.82公里的4号支洞,最大埋深达2012米。其中有十公里的主洞施工难度最大、岩爆最频繁、围岩强度也最高,被国家工程院院士和专家定性为综合难度世界第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中铁隧道局建设者身着防弹衣,头戴钢盔进行作业,同时在极硬岩掘进、长距离独头施工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为我国在强岩爆、极硬岩隧洞施工领域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议学任务三: 结合议题情境三思考:(1)面对施工难题,隧道局建设者们是怎样做得?这样的创新意识是由什么产生的? (2)为什么隧道局建设者们会产生解决隧洞难题的创新意识? (3)追问: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那么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呢? 议学小结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从意识的起源看: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议学小结四: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 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 3.根据议学小结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1.学生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2.观看视频,提取关键信息,做好分享准备 3.结合议学小结,再次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思考议学问题 2.进一步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在书上做好标记 “洞穿秦岭”的情境具有创新性且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紧张感。通过情境的的探索,结合学生对于陕西水资源及秦岭山脉的了解,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通过设问,步步引导,由此得出物质的概念,以及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最终总结出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通过“秦岭输水洞”情境,理解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结合“古猿”进化视频,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掌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建设队解决施工难题”的情境,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只存在于人脑。根据“为什么隧道局建设者们会产生解决隧道难题的创新意识”明确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追问,学生明确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最终理解掌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通过前面三个议学情境的探讨,进而自然而然生成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课堂小结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 (3)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从意识的起源看: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升华 出示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金句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回顾本节课有关知识内容 出示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金句,老师再进行概括分析达到升华课堂内容的效果
作业设计 1、知识性作业一: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思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实践性作业二 结合情境材料,思考为了呼吁这些地方的人民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写一份200字左右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板书采用框架式的形式,力求思路清晰,版面整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