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 题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授课时间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用时 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体会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教学重难点 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材料分析法教学用书 《思想政治基础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具/教学资源 PPT课件、教材课后作业 做好课堂笔记课堂板书教学反思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第一部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课导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和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学习本课,我们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理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二)讲授新课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与思考 2014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 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 暨国际儒学联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 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你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这些名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特征?(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 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相关链接 中华文化是各民育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弘扬革命文化阅读与思考 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我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1) 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书写的红色篇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生动体现。(3) 历史上,党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相关链接打开党史,一代代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书写了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壮丽篇章。革命战争年代,李大钊、蔡和森、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无数革命先烈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抛洒热血。和平建设时期,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谷文昌、孔繁森、杨善洲、罗阳……无数先锋模范以赤子情怀守初心,以忘我精神担使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无私奉献。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阅读与思考 1957年6月,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在成立之后的第二天,举着红旗、甩着响鞭,9位队员乘着马车,向偏远的牧区出发了。他们迎风雪、冒寒暑,不畏艰苦,长期在戈壁、草原上为群众演出。乌兰牧骑优良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我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2017年11月,习近平给乌兰牧骑回信: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从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这种自信,是我们民族披荆斩棘、生生不息、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二、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1.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阅读与思考2014年4月,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上面这段话里,你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哪些差异?查阅资料,举例说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相关链接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是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基本标志。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推陈出新,新兴的、进步的文化克服腐朽的、反动的文化而不断向前发展。 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作为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便是文明。人类文明从来是以进步文化为基础,没有进步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文明的发展。 相关链接 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如通过古丝绸之路,中华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和阿拉伯等文明相遇,在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 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如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 绚丽多彩的文明。 每一种文明都彰显着 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都有其 独特意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2)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交融的历史,各国各民族面对多样的文明,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我国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2.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阅读与思考 对我们来说,筷子属于寻常日用之物,但对历史学家来说,可以从一根筷子中窥见一段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关于世界文化,曾有一个很有趣的划分方式:根据饮食习惯可以大致分筷子取食、手指取食、刀叉取食,对应各自的地域文明。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它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现如今筷子不仅是中国人必备的饮食用具,还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人们学习中餐礼仪、练习使用筷子,品味中华美食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一根根小小的筷子架起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筷子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与世隔绝,都不能故步自封,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发展我国文化。(2)一平等相待,尊重包容。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应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3)兼收并蓄,辩证取舍。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4)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相关链接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文化交流,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契机。北京冬奥会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风元素,从吉祥物、会徽和体育图标,到三个赛区的冬奥会场馆,以及火炬、奖牌,所有的设计细节都融入了 中华文化元素,让全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启思导行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我到过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过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撒马尔罕。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各自所了解的异域文明的看法。三、 布置作业四、教学反思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