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驱散嫉妒的阴云》教案一、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一)设计意图 学情分析:嫉妒是人类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在水平相当的人当中比较 容易出现的, 尤其在竞争的环境中。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激烈竞争时 期,同时也伴随着人际关系等青春期方面的困扰, 因此难免会出现嫉妒心理。 从 教育实践的角度讲, 初中生的情绪冲突、 人际冲突都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嫉妒心 理。客观实际中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存在嫉妒心理, 但嫉妒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而且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去 面对现实, 才能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成长、 人格发展的重 要时期,同时也面临学业、 人际等的压力, 所以要帮助学生认识嫉妒心理的特征 及危害,使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二)教学目标了解嫉妒心理的特征、危害及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嫉妒心理。学会调适嫉妒别人和被别人嫉妒。(三)教材结构本课分为“心有所惑” “心有所思” “心有所悟” “心有所动” “心有 所获”五部分。心有所惑: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案例的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嫉妒他人和被他人 嫉妒的表现和原因。 教材案例中小王同学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小张同学嫉妒, 小 王和小张因此都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心有所思:澄清概念,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嫉妒心理。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思考嫉妒心理有哪些表现、会带来怎样的情绪体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应对。 教材中通过一幅考试成绩对比的图画作为引子, 从嫉妒和被嫉妒两个角度引导学 生联系实际理解嫉妒的心理学本质。心有所悟: 帮助学生了解嫉妒心理产生的三个心理学层次、 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嫉妒别人和被别人嫉妒的调适方法。 教材中通过一幅自我反省的图画表 达出调试嫉妒心理的方法概要即:学习对方,自我成长。心有所动:教材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利用学生活动为载体, 引 导学生深入探讨嫉妒心理的意义, 从中寻找出积极的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调 试和升华。心有所获:再次帮助学生认识嫉妒心理的不同程度, 通过名人名言的形式引 导学生思考嫉妒心理也有积极意义。 教材再次描述嫉妒心理的发展层次有警示和 强调的含义。(四)教学建议1.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嫉妒心理。学会嫉妒别人和被人嫉妒时的调适方法。2.教学准备: 提前了解学生中关于嫉妒的案例,多媒体课件,笔。3. 课时建议: 1 课时二、活动过程示例(一)案例分析,引出主题。1 .案例呈现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小王和小张有什么困惑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教师过渡: 案例中小王和小张的经历可能也在同学们中出现过, 每个人在生 活中都可能遇到被别人超越而无法释怀的事情,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中称它为“嫉妒心理”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调试嫉妒心理。案例拓展:历史人物嫉妒心理的案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杀杨修” “周 瑜嫉恨诸葛亮的才华,导致金疮迸裂,咽气身亡。 ”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嫉 妒晚辈, 生怕别人超过自己, 于是凭借他自己的地位, 压制格雷的电学论文的发 表;英国电影大师卓别林,利用自己的权力销毁了惟一的《海的女儿》的拷贝, 原因是他容不得才华超过自己的导演等。备用活动:角色扮演, 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扮演小王和小张, 引导学生思考嫉 妒心理的危害表现,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扮演同学的采访让学生了解嫉妒带来的消 极情绪和心理感受。2. 引出主题 嫉妒心理的调试(二)明确概念,联系实际。1. 明确概念嫉妒是与他人比较, 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交织着羞愧、 愤怒、怨恨的复杂情绪,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过渡: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嫉妒心理,请结合“心有所思”思考日常生活和 学习中,你发现过同学嫉妒别人的现象, 说说他们的表现, 分析一下他们当时的 感受以及你有被同学嫉妒过的经历,说说当时的心理感受和处理方法。2. 联系实际学生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心有所思”表格中的内容。 小组分享交流,教师做适当点评,尤其嫉妒心理的积极意义方面做重点提升。 教师总结: 嫉妒是一种复合的情绪体验, 既羡慕别人拥有某些东西, 又因为 自己得不到而怨恨别人。一般来说,嫉妒心理的发展有三个层次 : 不易被人觉察的潜意识嫉妒心理; 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 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 一 般来说,地位相近、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另外,受个人 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的影响,比如自尊心、优越感较强的同学也容 易产生嫉妒。过渡:作为初中生我们还需要看到嫉妒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动力, 将嫉妒的消 极能量转化为正向能量。(三)分析现象,解决问题。过渡:可见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有嫉妒心理出现, 通过刚才的 分享交流我们发现嫉妒心理的发生也并不是一定都具有绝对的消极作用, 在某种 程度上来说他可以带给我们积极进取的意义。1. 分析现象 学生活动:结合“心有所惑”中的案例,分别从小王和小张的角度寻找嫉妒 的积极意义。引用典故:负荆请罪《史记》:廉颇觉得自己身为赵国第一武将, 出生入死, 战功显赫,见蔺相如并未有何功劳,却位在自己之上,因此很不服气,就总想找 机会羞辱蔺相如, 但是蔺相如知道后故意躲着他。 别人问他是不是害怕廉颇。 蔺 相如就说自己面对秦王都毫不惧怕, 据理力争, 又怎么会怕廉颇。 只是担心将相 失和,会影响到国家,给秦国以可乘之机,所以才躲着走。后来廉颇知道了,大 为汗颜。就赤裸上身,背负荆条去请求蔺相如的原谅。 结果自然是两人化敌为友, 共同辅佐赵王,为赵国赢得几十年的安定,成为一段佳话。2. 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对嫉妒心理的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分析,帮助“心有所惑”中 小王和小张寻找调适嫉妒的方法。学生分享交流,教师总结。(四)课后延伸,升华问题。课堂小结:伯特兰 罗素在《快乐哲学》说道:“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 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 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 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 扩 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 逍遥自在。”延伸活动:为自己制定一份优化嫉妒心理的行动表事件方法效果后记三、教学辅助资源相关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随着心理学进入 21世纪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人 类的优势与幸福,以致形成了目前方兴未艾的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运动。简而言之,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它着眼于建立:1)积极的情绪、2)积极的个人特质、和3)积极的组织机构。积极心 理学通过三个途径:快乐,参与和意义来帮助人们通往幸福与快乐。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是一套技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它致力于基于实证科学验证的 方法,解决人们生活中非常现实的,需要处理的生活问题,帮助人们扩大和建立 积极情绪(如快乐、高兴等),同时专注于如何发挥人类的优势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