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盛唐明月李白诗歌2023-2024学年高中主题班会课件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怀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代的代表诗人,人称“诗仙,”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起豪放,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人生阶段蜀中生活首次漫游供奉翰林再度漫游经历战乱蜀中生活(25岁以前)在蜀中漫游,饱览四川瑰丽景色,养成了热爱自然山川的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峨眉山月歌》《望庐山瀑布》等首次漫游(26-42)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多描写漫游途中的自然山水与旅途生活《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风格已经成熟供奉翰林42-45岁唐玄宗昏庸腐朽,李白受到排挤,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政治抱负,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行路难》再度漫游45-55岁“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同时怀抱着对国事的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将进酒》经历战乱55-62岁安史乱起,诗人蒙受不白之冤,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朝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后病死,终年六十二岁。盛唐明月夜《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让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大江流的妙景。首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如果说首句出现了人物行踪,那么次句中的人物形象则慢慢向读者展示出来:他连夜从清溪驿站出发,向三峡驶去。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乍离故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随江水而下,渐行渐远,望见明月如见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加以说明。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思乡之情,如首句描写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秋月悄然挂在山头,一幅山间秋月景。第二句的“影”就是月影,皎洁的月影倒影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最后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月”,但从上文可知,作者月夜行船,途中所到均有江月相伴,陪伴作者一路的月,似乎成立从故乡一同出发的伙伴,才更好地引发出作者对友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课堂演练《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这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此时的李白,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杨帆东下,辞亲远游。那半轮秋月可能就指引着作者前行的方向,也即将开启盛唐的篇章。而蜀地——这个少年生活过的绿水青山,又使得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起留恋与不舍的情绪。《峨眉山月歌》——课前思考《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月映清江的秋季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感情。《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的第一句,猜测性的问句与“暗”字呼应,那不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笛声暗送,以其离愁别恨打动许多听众。第二句“散”与“满”对应,而春风似乎又将笛声吹散,传到城中各处。这当然是作者的想象,也体现出作者的思乡心切。第三句出现了非常体现离情别绪的《折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时也折柳,“柳”谐“留”音,故有折柳送行表别情的传统。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自然引起客愁乡思。《春夜洛城闻笛》——课堂演练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如诗中“暗”字有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心底的思绪,请你说说“满”字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满”字是指无处不是,无处不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春夜的宁静,笛声的悠扬,衬托出诗人闻笛后孤寂的心情,思乡的愁绪。《春夜洛城闻笛》—课前思考《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首次漫游时期的作品,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客居洛阳,宁静的空气中暗暗传来悠扬的笛声,却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王昌龄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相似之处。后来李白离京开始第二次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此时已经进入人生晚年的李白,似乎少了少年的侠气、英气,多了些岁月雕琢的痕迹,诗歌首句独取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唤着不如归去的子规,饱含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心头凄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堂演练《唐宋诗醇》评价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秒,有人说本诗的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你说说你的理解。“语近情遥”意思是所说的话内容和形式都是浅显易懂的,但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深远的。这首诗中,作者将满怀愁绪寄托给眼前明月,希望明月为老友带去对其前途的忧虑同情,对其长途跋涉的担忧,对于好友所受现实不公的愤慨,也有对其深切的思念,关怀的深情。此时的明月夜不同于年少时的半轮秋月,也不同于中年时暗藏笛声的春夜,诗人经历过盛唐之巅峰,走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似乎已经将一切都看淡,但总有些情愫是挥之不去的。这满腔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似乎又因杨花飘零,子规啼鸣而分外沉重,只得托之于明月,那与我同病相怜的老友,人隔两地,难以相从,惟有明月分照两地,抬头便能望见,便依靠这月光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前反思大唐明月夜人生在世,心绪万千,满怀深情,不知付于何人之时,月夜便是最好的选择。今日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今,这片曾经陪伴过谪仙人,见证过盛唐繁华的月夜笼到了我们身上,我们又能否随着月光,将诗人那安排给月亮之上的无处安放的内心,加以找寻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