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中的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了世界的物质性,从知识构成上看,它既是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地位上看,通过本框题学习,为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思想政治科目上已经学习了三本必修书目,有了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将知识讲深讲透,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三、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知识目标: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能力目标: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四、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五、教学难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意识的本质。六、教法分析议题式探究、小组合作法、讲解法、归纳法。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来的?我们曾经听过很多关于世界怎么来的神话故事,有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吗? 请学生讲关于世界产生的神话故事。追问:世界真是由神创造的吗?展示本节课的议题 总议题:世界的物质性 议题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议题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议题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思考: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一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1.原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的是物质的客观性,这样就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强调了物质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议题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材料展示】 探究活动一 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问题设计】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吗?自然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人类真的是由女娲制造出来的吗?我们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话? 探究活动二 《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的本原。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尚书》提出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问题设计】 1.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把水、火等看作世界的本质?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着的事物,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教师点拨】 物质的概念 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拓展延伸】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议题 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展示问题】 1.思考: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古猿向现代人的转变和人类社会的形成? 2.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观看视频《人类800万年进化史》,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预测:我们要到哪里去? 4.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动物的复杂心理反应的表现。 【教师点拨】 从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作用。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关系。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认真阅读材料,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思考列宁的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2.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3.小组合作,交流发言。 4.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结合前面所学习的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列举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并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2.小组交流,然后回答每幅漫画分别代表了什么观点。 3.需要通过阅读教材,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4.通过探究,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客观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议题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展示问题】 1.探究问题:请大家思考: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大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据此谈谈为什么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材料一: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材料二:老师展示一支筷子,问:“这支筷子是直的还是弯的?”有的同学回答说,“是直的。”老师把筷子插入盛满水的杯子里,问:“这支筷子是直的还是弯的?”有的同学回答说,“是弯的。” (1)结合材料一,思考:是不是有了人脑,就一定能产生意识呢? (2)结合材料二,思考:人的意识为什么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吗? 【教师点拨】 综上所述,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看PPT课件上所展示的图片人脑和动物大脑的区别。 小组内同学先自己思考,然后组内交流后,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小组内合作讨论,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4.根据教材,结合问题和小组交流成果,展示自己的想法。当堂巩固 及时练习 【展示练习】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解题分析予以点评,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引导。 1.当堂完成练习 2.有疑问的地方,当堂提出,同学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交流中解决。九、教学总结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要坚定科学无神论的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努力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以后奉献社会奠定坚实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十、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