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并能举例理解。(2)能够利用相关实例,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过程和方法: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解决我国自然资源紧缺的措施。教学难点:理解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也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视频导入】2023年,成都绕城的公园种上了小麦、玉米、莲花白等农作物。有人号称这一复耕行为,将300多亿的环城公园绿化打了水漂,也有人说本来就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此,你怎么看?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呢?师:同学们,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首先要了解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自然资源概况,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分析,进一步引导。一、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1.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之为自然资源。学生活动:判断下列哪些属于自然资源,哪些不属于自然资源?说明理由。熊猫、蓉宝、海鱼、钢材、作业本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属于自然资源的是:熊猫、海鱼。教师总结:判断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时,要看是否同时具备“自然”和“经济”这两个属性。2.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学生活动: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说明理由。温泉 树木 草地 潮汐能 藏羚羊风能 海鱼 核能 天然气 花岗岩分组讨论,学会区分哪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哪些是非可再生。并对有争议的内容重点说明。最后小结:可再生资源:温泉、树木、草地、风能、海鱼、潮汐能、藏羚羊非可再生资源:核能、天然气、花岗岩讨论: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当对可再生资源的索取速度超过了其再生的速度,也会面临枯竭的风险。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形容我们伟大的祖国,你知道地大物博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自然资源的特点,希望同学们搞清了这个问题后,对我国自然资源能有一个新的认识。1.读我国部分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位次及人均量表格,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大家请看这样一组数据:师: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表格中所反映出的我国资源状况?生:我国资源丰富。师:通过以上数据,大家能否说出我国资源状况除了资源丰富外,还有什么?生:人均不足。师:我国资源丰富,又为什么会出现人均不足呢?生:我国人口众多。2. 联系实际说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原因。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严重;经济的发展对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等。教师总结: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加,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状况更加突出。因此,保障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我国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的状况,也是我国国情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我们既要看到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更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势必还会继续减少。所以说,我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本国资源的承载力相平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资源消耗量还会上升,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