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本单元以“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为核心内容,探究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价值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主要内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落脚点是坚持辩证唯物论。学习本课,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有重要意义。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 在上节课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以后,这节课主要是讲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所有的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同时也为第三课的学习“把握世界的规律”做铺垫,所以说本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采用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教师要将知识讲深讲透,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三、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科学精神: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公共参与:尊重规律基础上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造福人类。2.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基本特征、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能力目标:能够准确阐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用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会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解决问题。四、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五、教学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六、教法分析议题式探究、小组合作法、讲解法、归纳法。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老师提出问题: 世界是物质的,那么物质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有没有规律可循?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展示本节课的议题 总议题:运动的规律性 议题一 规律是客观的 议题二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议题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世界是物质的,那么物质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呢?规律的客观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议题一 规律是客观的 【材料展示】 探究活动一 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谈谈你对《周易》中这句话的理解。思考: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2.我们说“日”“月”“寒”“暑”都是运动的,并且都是有规律的,那么是不是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呢?并且都有规律可循呢? 活动探究二 【问题设计】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上述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教师点拨】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议题二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展示问题】 到目前为止,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已经有118种元素,其中有一些元素是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元素。 1.人类根据什么发现或制造出新的元素? 2.什么是规律呢?规律又有什么特征呢? 3.万事万物都有其运动的规律,那么我们就什么都做不了,任其发展吗? 【教师点拨】 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1.认真阅读材料,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3.结合前面学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4.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5.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结合前面所学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比较,列举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6.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并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2.小组交流,然后回答规律的特点,并加以举例说明? 3.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意识活动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实质: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②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议题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展示问题】 《孟子》记载:“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根据生物学知识,人们可以将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的物种。 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人们应如何实现自己的目的。 【教师点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2.要求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比较利用规律和违背规律做事情的不同结果。 小组内同学先自己思考,然后组内交流后,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人们应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4.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5.以生活实例分析怎样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堂巩固 及时练习 【展示练习】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解题分析予以点评。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引导。 1.当堂完成练习 2.有疑问的地方,当堂提出,同学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交流解决。九、课堂小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正式接触哲学原理和方法论,能够运用哲学原理和方法分析材料,回答主观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物质决定意识,而这里我们又知道了意识具有能动性,那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我们也就清楚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运动的概念,知道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及特点、掌握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掌握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知道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十、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