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教育劳动目 录模块一 劳动与劳动者第一讲 劳动的社会价值与分工第二讲 劳动者与劳动关系模块二 树立劳动价值观第一讲 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第二讲 劳动品德与劳动观念第三讲 劳动情感与劳动态度模块三 养成劳动习惯第一讲 习惯与劳动习惯第二讲 劳动生活方式目 录模块四 积累劳动知识第一讲 生活劳动第二讲 生产劳动第三讲 服务性劳动模块五 培养劳动技能第一讲 基本劳动技能第二讲 社会生产技能第三讲 社会服务技能模块六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第一讲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第二讲 创新创业与 《中国制造 2025》模块六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 学习目标 分类 具体内容知识目标 1. 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及新型的劳动方式;2. 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 了解未来劳动发展趋势能力目标 1. 具备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2. 提升创造性思维, 能够在危机中找到新机素质目标 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具有独立自主、 自立自强的劳动品质;2. 弘扬劳动精神, 正确看待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和传统劳动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知识导图第一讲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一、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意义(一)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网络也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新型氧气”。 人工智能不断普及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依赖。 “人工” 指的是由人根据需要实现的目标而设计程序; “智能” 指的是装置设备根据设定的程序进行自动计算, 完成对指令的执行。 人工智能是 “人工” 与 “智能” 的结合, 即由机器自主运行人规定的程序任务, 高速、 快捷、准确地完成既定目标。 当高科技与生活相结合, 经济与科技相结合, 各个国家开始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对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突出和迫切。在人工智能时代, 企业不断创新业务模式, 在创新中优化管理流程, 创造更新、 更好的商业价值,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基于此, 企业对员工也增加了现代化技术的要求。 因此,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特征更多的是对高科技的掌握和对智能设备的操控。(二) 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当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时, 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无缝衔接, 人类与机器相互协作, 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例如, 智能手机代替了传统的机械按键手机, 科技公司致力于开发各种手机应用软件 (简称 APP), 如打车软件、 外卖软件、 导航软件、 支付软件、 音乐软件……这些手机应用软件将本来需要购买的多种小型设备全部装入一部手机之中, 而且能够随身使用。 此外, 虚拟现实技术 (简称 VR) 让人足不出户便能感受最美的风景; 扫地机器人和擦窗机器人可以把人从烦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智能分拣机器人可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计算机的数据统计避免了人类计算中的低级错误; 等等。 人工智能时代不分等级、 不分地域,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受益者。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展, 人们日常学习和工作, 也可以通过远程模式实现。 在工作中, 电子邮件已经取代了大部分的书信和资料的传递, 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可以帮助员工在许多地方完成既定的工作, 各种信息平台的群通知为通知者节省了通知时间等, 这些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形成了高效的远程办公模式。 在学习中, 学习方式从单一的书本文字, 转向多元化、 可视化的电子学习。 微课等对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居家进行线上课程的学习与辅导, 尤其在暴雨、 暴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 线上课程的学习与辅导保障了学习质量。 此外, 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广泛, 让偏远地区或生产力水平落后地区也可以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 教育教学日趋公平化、 规范化; 同时, 网络课程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全民的受教育质量, 实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二、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标准(一)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劳动在人工智能时代, 大数据化是服务社会的基础, 数字劳动成为主要的劳动形式。 数字劳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 是涉及数字媒体生产和生产性消费文化劳动的具体形式, 包括硬件生产者、 内容生产者、 软件生产者的劳动和生产性使用者的劳动。 每个人都是数字劳动者, 是数据信息的生产者、 传播者和接收者。 数字劳动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形式, 使劳动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的付出, 而是更多地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参与。数字劳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技术型劳动, 指从事人工智能程序编程、 应用软件开发与设计、 对人工智能产品进行管理与维护等专业劳动, 属于生产性劳动。(2)应用型劳动, 指以应用智能软件为主, 共享个人或集体价值的劳动, 属于服务性劳动。 应用型劳动不仅体现在工作中, 也体现在娱乐活动中, 如聊天软件的应用等。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中, 智力劳动比重逐渐增加, 但并不会完全取代体力劳动, 复合性劳动仍占据主导地位。 人工智能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而是在踏踏实实的劳动中获得灵感, 助力劳动成果更加精益求精。 一些被誉为 “匠心筑梦” 的大国工匠, 他们精湛的技术成就, 是在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挥洒血汗中深耕细作, 扎根于基层劳动和专业领域, 用匠心、 匠意、 匠思、 匠智铸成匠魂而取得的。 所以, 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是不可分割的, 体力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思维的敏捷, 提高智力劳动的水平, 保障劳动者的健全发展。 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是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现, 是在社会上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必备条件。三、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传统劳动的关系(一) 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关系(二) 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关系在人工智能时代, 城乡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 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快, 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但国家的根本是土地, 农村生产力是一切发展的保障, 所以要实现小康社会, 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第二讲 创新创业与 《中国制造 2025》一、 创新与创业(一) 创新创新是一种观念,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需要, 改变已有的事物或者创造新的东西。 创新是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在人工智能时代, 传统企业要想更好地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通过规章制度创新、 运营管理创新、 生产模式创新、 产品设计创新, 进行全方位改革。 在学习专业技术时, 要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联系, 结合课程和专业特点, 善于动脑, 勤于动手, 通过技能练习、 实习实训、 职业体验等积累实操经验, 推陈出新进行创意设计; 还可以结合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活动要求, 积极参赛, 以赛促学, 竞赛团队成员之间交流合作, 激发创新潜能, 提高自身拓展能力。(二) 创业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 创业者由雇员变为雇主,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经营自己擅长的商业项目, 也承担经营过程中的所有风险责任。在多元化的人工智能时代,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 使每一个人都可以进行创造性劳动, 把 “中国制造” 变成 “中国创造”。我们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潮流, 借助电子商务、互联网, 通过微店、直播平台, 对产品的营销和技术服务进行推广, 评估自身能力和投资风险,以较低的成本为创业打好基础。在校期间,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企业实习实训, 了解专业发展方向, 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设定奋斗目标, 做好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理智选择适应市场需要的创业项目。在最初创业时, 应选择风险小、成本低的经营项目。例如,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居家创业, 结合专业技术开办网店、设计图纸等, 节省昂贵的店铺租金, 降低创业成本; 也可以采取加盟或代理的方式创业, 学习连锁品牌商的营销模式、销售流程、质量监督、风险评估等, 积累工作经验。二、 《中国制造 2025》(一) 《中国制造 2025》 规划2015 年 5 月, 国务院印发 《中国制造 2025》。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 (物料、 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 按照市场要求, 通过制造过程, 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 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要劳动形式, 《中国制造 2025》体现了我国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是现代智能制造的核心指导, 是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国之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