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出版社《劳动教育》模块五 培养劳动技能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职语文出版社《劳动教育》模块五 培养劳动技能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教育
劳动
目 录
模块一 劳动与劳动者
第一讲 劳动的社会价值与分工
第二讲 劳动者与劳动关系
模块二 树立劳动价值观
第一讲 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
第二讲 劳动品德与劳动观念
第三讲 劳动情感与劳动态度
模块三 养成劳动习惯
第一讲 习惯与劳动习惯
第二讲 劳动生活方式
目 录
模块四 积累劳动知识
第一讲 生活劳动
第二讲 生产劳动
第三讲 服务性劳动
模块五 培养劳动技能
第一讲 基本劳动技能
第二讲 社会生产技能
第三讲 社会服务技能
模块六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
第一讲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
第二讲 创新创业与 《中国制造 2025》
模块五 培养劳动技能 学习目标 分类 具体内容
知识目标 1. 了解劳动能力、 劳动观、 劳动技能、 ISO 管理、 服务技能的相关理论知识;
2. 掌握劳动能力、 职业技能、 6S 管理、 服务技能的概念及内容;
3. 学会使用不同类型的劳动工具, 认识劳动工具操作规范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 能够描述劳动能力、 劳动技能、 生产技能、 服务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内涵;
2. 能够结合自己的现状, 崇尚劳动, 参与劳动;
3. 能够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根据现代职场要求规划、 提升自我
素质目标 1. 树立科学的劳动观, 培养工匠精神;
2. 树立正确的职业技能观, 提高劳动素养;
3. 主动检视自身的职业素养, 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知识导图
第一讲 基本劳动技能
一、 能力认知
(一) 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不同的。 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心理特征, 也是达成一个目标所具备的条件和水平, 它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联系在一起。 离开了具体实践, 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 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二) 劳动能力的含义
劳动能力是指人类进行劳动的能力, 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劳动能力也可划分为一般性劳动能力和职业性劳动能力。 一般性劳动能力, 多指日常所需的劳动能力, 包括为自己服务的穿衣、 吃饭等和为他人服务的简单体力及脑力劳动。 职业性劳动能力是指经过专业训练, 具备专门知识的劳动能力 (如工程师、 教师等)。 有些职业的专业性很强 (如歌唱家、 钢琴师等), 又称为专门的劳动能力。
二、 劳动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 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是指人们对劳动所形成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态度, 主要包括对劳动的本质、 目的、 意义等方面的看法。 它是思想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人们的具体劳动行为和效果体验。 正确的劳动观念能指导人们作出正确的劳动行为, 而错误的观念则会阻碍人们的身心发展。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培养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形成尊重劳动人民、 不铺张浪费劳动成果的正确态度, 树立正确的劳动目标, 做到热爱劳动、 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都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 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主观反映。 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 指导个体完成奉献社会的劳动行为。 我们要认识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没有贵贱之分, 二者都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力量。
(三) 劳动习惯
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 促使个体自身素质不断提升, 逐渐形成特定的劳动模式。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 使劳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四) 劳动技能
劳动技能是指个体掌握的基本的劳动技术, 用以满足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劳动技能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劳动技能教育结合校内专业实施, 主要形式有毕业设计、 见习、 课程设计等; 另一种是劳动技能教育结合校外的劳动实践活动, 主要形式有社会公益活动、 志愿者服务、 自主参与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 劳动技能认知
劳动技能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岗位对劳动者素养方面的要求, 主要反映岗位对劳动者智能要求的程度。
劳动技能本质上是人的劳动能力, 这种劳动能力包括人的体力能力、 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 体力能力是其他能力要素形成与发挥的基础; 智力能力是劳动技能的核心; 心理能力即人的心理特征, 对其他技能的形成与发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备注:潜在的劳动技能是显现劳动技能的基础, 潜在的劳动技能越大, 能够发挥出来的显现的劳动技能才可能越多, 发挥的质量才可能越高。 反过来, 显现的劳动技能发挥得越多、越充分, 也能有效地促进潜在劳动技能的提升。
劳动技能的形成与发挥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既包括个体的因素, 也包括企业组织的因素; 既包括企业内部的因素, 也包括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 企业之间劳动技能是有差别的, 即使个体的劳动技能是一致的也不例外, 这是因为企业之间对劳动技能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耕地整地工具



灌溉工具
桔槔
翻车
筒车
收获工具
掐刀
镰刀
稻桶
连枷
簸箕
木扬锨
运输工具



中耕除草工具
铁锄
耘耥
播种工具
耧车
瓠种器
秧马
现代农业生产工具
拖拉机
耕耘机
联合收割机
扭力扳手
棘轮扳手
手动工具——扳手
手动工具——钳
钢丝钳
尖嘴钳
挡圈钳
斜嘴钳
鲤鱼钳
水泵钳
管子钳
测量工具
钢卷尺
手提测量尺
红外线测量尺
羊角锤
钳工锤
圆头锤
橡胶锤
安装锤
八角锤
切削类工具
锉刀
铁皮剪
航空剪
美工刀
方管锯
管子割刀
断线钳
手电钻
冲击钻
角磨机
切割机
电动劳动工具
五、 劳动工具的使用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常用的游标卡尺按游标读数值分为 0. 1 毫米、 0. 05 毫米和 0. 02 毫米三种。以 0. 02 毫米的游标卡尺为例, 其尺身每小格长度为 1 毫米, 当两爪合并时,游标上的第 50 格刚好与尺身上的 49 毫米对正。
使用游标卡尺的注意事项
①应根据工件的尺寸要求, 选用合适的游标卡尺。
②测量前应把游标卡尺擦干净; 使用前要检查游标卡尺量爪和测量刃口是否平直无损, 两个量爪紧密贴合时, 应无明显的间隙; 同时游标和主尺的零位刻线要相互对准, 这个过程称为校对游标卡尺的零位。
③测量外尺寸时, 量爪开度应略大于被测尺寸, 以固定量爪贴住工件,用轻微推力把活动量爪推向工件, 并使测量面的连线垂直于被测表面,如下图所示。
④测量内尺寸时, 量爪开度应略小于被测量尺寸,如图所示。
⑤测量孔深或高度时, 应使深度尺的测量面紧贴孔底, 使游标卡尺的端面与被测件的表面接触, 且深度尺要垂直, 不可前后左右倾斜, 如图下图所示。
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①游标卡尺作为精密量具, 不得随意挪作他用, 以免造成损坏或降低精度。
②移动卡尺的尺框和微动装置时, 要先松开紧固螺钉。
③测量结束后, 要把卡尺 (尤其是大尺寸规格的卡尺) 放平, 否则会造成尺身弯曲变形。
④带深度尺的游标卡尺, 用完后要把量爪合拢, 较细的深度尺若露在外面容易变形甚至折断。
⑤卡尺用完后, 须擦净上油后放到卡尺盒内, 日常保管要注意防锈、防尘。
第二讲 社会生产技能
一、 生产技能认知
(一) 生产技能的概念
生产技能是指完成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 技能、 经验等, 是岗位胜任者和绩效卓越者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不同的岗位, 有不同的工作技能要求。 工作技能强调的是操作技能, 也就是实际动手、 动笔的能力, 如计算机操作技能、 实际营销能力、 产品设计能力、 设备维修能力等。 综合能力是指工作技能以外的所有能力, 有时综合能力中也包括一般能力和工作技能, 有时则没有明确的界线。
(二) 生产技能的意义
生产技能的进步使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工作标准相联系, 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将外在的劳动规范、 劳动标准内化为自觉行动, 以提高劳动的效果。 在生产过程中, 我们要丰富劳动知识、 增强劳动技能、 提高劳动素养、 弘扬工匠精神, 为成长指明方向。
二、 常用生产 (质量) 管理模式
(二)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
1.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ISO 9001 标准是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 实施 ISO 9001 标准, 可以促进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对促进国家经济贸易活动、 消除贸易技术壁垒、 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2. 推行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的协调活动, 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 目标以及质量策划、 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活动。 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 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就是质量管理体系。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代表了现代企业或政府机构思考如何真正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和如何最优地作出质量决策的一种观点, 是使公司内更为广泛的质量活动能够得以切实管理的基础, 也是有计划、 有步骤地把整个公司主要质量活动按重要性顺序进行改善的基础。
3.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第一, 强化品质管理, 提高企业效益; 增强客户信心, 扩大市场份额。
第二, 获得国际贸易绿卡——— “通行证”, 消除国际贸易壁垒。
第三, 节省第三方审核的精力和费用。
第四, 在产品品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第五, 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第六,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稳定经营运作, 减少因员工流动造成的技术或质量波动。
第七, 提升企业形象。
三、通用生产加工工艺样例
(一) 钳工加工技巧
1. 钳工锯割加工技巧
(1) 装夹工件
(2) 锯割中的问题
(3) 锯割练习方法
2. 钳工锉削加工技巧
(1) 平面锉削
(2) 垂直面锉削
(3) 平行面锉削
一、 社会服务技能的认知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要求职业院校: 重点结合专业特点, 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 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组织学生: (1) 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 自我管理生活, 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2) 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 做好校园环境秩序维护, 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 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 培育社会公德, 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 (3) 依托实习实训, 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提升创意物化能力, 培育不断探索、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信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体认劳动不分贵贱, 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一) 社会服务技能的内涵
社会服务技能, 是指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技能; 是指在从事服务社会生产和社会运营过程中, 劳动者或志愿者运用特定的设备和工具, 直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生产、 生活等需求需要的劳动技能。 社会服务技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服务技能, 把社会的分工与协作都看成彼此提供服务。 狭义的社会服务技能, 同农业劳动技能、 工业劳动技能和商业劳动技能等专业劳动技能相并列。
(二) 社会服务技能的类别
1. 依据服务对象划分
社会服务技能可分为直接服务技能与间接服务技能。 直接服务技能是社会服务工作中直接对当事人提供服务时使用的技能或工作方法。 间接服务技能是指社会服务工作中不直接面对当事人, 而以间接的方式提供服务的技能或工作方法。直接服务技能, 又可细分为个案服务、 团体服务、 社区服务等。 间接服务技能的层面较广, 包括社会服务工作研究、 社会服务工作行政、 社会服务议题倡导、 社会服务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等。
2. 依据服务群体的特征划分
社会服务技能常依照服务群体的特征划分应具备的技能领域, 常见的有儿童、 青少年、 老人、 妇女、 身心障碍者、 劳工、 原住民等技能领域。 或是依照实施服务的场域, 如社区、 学校、 医院、 企业、 科研院所、 行政机构、 事业单位、 司法机构等, 主要任务是协助其他专业 (如社区工作者、 教师、 医师、 法官等) 顺利履行其工作义务。
3. 依据服务的具体实施内容划分
社会服务技能也可依照服务的具体实施内容划分, 如常用电器的维修、 缝纫、 编织、 刺绣、 理发、 烹饪等服务性劳动技能; 整修校园、 植树造林、 为社会服务等公益劳动技能; 扫地擦桌、 洗晒衣服、 烧饭做菜等家务劳动技能; 个人卫生等自我服务劳动技能等。
4. 评估和计划能力
一个好的社会服务的开始, 需要有一个好的评估和计划。 社会服务工作者在具体开展工作时, 面对服务对象特定的问题和需求时, 要对问题和需求有预估的能力和制订实施计划的能力。
5. 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社会服务往往意味着在相应的社会机构和普通群体中的工作和服务, 如志愿者协会、 妇女联盟、 儿童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退役士兵抗灾群、 孤独症儿童服务群等公益性自发群体。 它需要个人具备在相应组织中遵守规范规则、 组织人群、 实施工作计划等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 培养典型领域的社会服务技能
1. 社区服务技能
近年来逐步兴起的社区服务工作, 正在向广度和纵深发展。 社区服务已经不再停留在原有的组织下岗失业人员美化环境、 配送净菜、 修理家电、 疏通管道、 接送小孩、 服侍老人等方面, 而是根据社会和居民的需求, 扩展到网络信息服务、 物流配送服务、 远程教育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等新的领域。 因此, 社区服务需要多种专业技术技能, 尤其需要具备五种基本技能, 即社区基础管理技能、 网络信息服务技能、 物流配送服务技能、 远程教育服务技能和医疗保健服务技能。
2. 养老服务技能
近年来,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国家采取多项举措积极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加大养老事业扶持力度, 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构建了全方位、 多层次、 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 形成了民办养老机构、 公建民营的乡镇敬老院、 日间照料中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及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载体。 职业院校的学生要积极融入国家养老服务体系, 主动对接养老服务机构, 力所能及地帮助老年群体更好地生活和安度晚年。 开展养老服务, 应该学习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 康复护理、 心理疏导、 急救等方面的知识和护理技能, 通过学习、考核合格获得养老护理员职业等级证书, 成为具备合格的养老服务技能型人才, 为养老服务行业健康、 快速发展提供服务。
为了更加科学、 系统、 准确地为养老服务事业提供服务, 职业院校的学生还应积极拓展养老服务技能领域, 增强必要的专业服务本领, 如加强疗养与科研领域能力的提升, 使养老服务的依据更加科学, 技艺更加精准; 加强养护中心管理能力的提升, 使养老机构的管理更加系统、 规范、 人文、 高效; 加强康复技术和康复器材的应用与维护保养能力, 不断提升养老康复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巡查与健康管理的能力, 不断提升健康管理的内涵水平; 加强远程融合技术的应用能力, 不断提升与医疗机构、 托管场所、 康复器材企业等相关机构的合作与共赢; 加强精神慰藉与营养配餐能力, 不断提升服务特殊群体养老服务
的技术与品质; 加强紧急服务的能力, 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乡村服务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异地移民、 返乡农民工、 农村劳动力等群体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已经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和服务对象。 服务于农民实际需求与地区产业发展的培训越来越受到欢迎, 并在广大乡村成为常态, 有力助推了就业创业和乡村振兴。 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以育训高素质农民为出发点, 充分整合利用优质的职业培训资源, 尤其是提升学生的乡村服务技术技能, 面向广大乡村广泛实施精准扶助的相关育训项目。
提升乡村服务技能, 重点聚焦农民育训能力的提升。 育训能力涵盖采集培训项目来源, 农民的人群细分、 学员需求分析、 生源组织等基本能力; 在培训过程中的培训师安排、课程编排、教材选用, 育训结果的检验和认证, 育训项目转化与跟踪的服务等技能。 育训农民要面向当地主导产业以及延伸和拓展的其他产业类型设置育训内容, 包括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 其他产业知识和技能; 组建育训师资, 遴选科技特派员 (含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行业 (企业) 实践专家、产业带头人等); 多种育训方式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如“固定课堂” 育训方式, 灵活的 “田间课堂”“院坝课堂”“在线课堂”“科技大集”“科技大篷车” 等多种育训方式; 育训评价能力, 为参训农民, 为政府、 行政主管部门、 行业 (企业、 协会) 与职业院校提供育训成效的评估与评价。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推动农民 “留得下、 稳得住、 能致富”, 促进乡村农民向高素质农民转变, 如针对当地特征, 组织农民积极有效在水稻种植区开展稻鱼综合种养培训; 在有种植传统的山区开展种植培训; 在民族地区深挖地域民族文化开展民族工艺培训; 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让农民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排头兵, 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并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 外展社会服务技能
外展社会服务是针对 16 ~ 25 岁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所做的服务工作, 以中途辍学、 失依、 无家可归、 经常出入不良场所的人员为服务对象。 服务者应具备通过社区或公安机关主动与服务对象接触并建立关系, 就其所遭遇的家庭、学业困扰、 同辈关系等, 提供情绪辅导、 就业指导、 资源提供、 团体活动等立即性或长期性的服务。 旨在协助其处理生活中的困扰或问题, 合理地满足其需要并发挥其潜能, 从而达到帮助其健康发展, 使其顺利融入社会, 学会独立生活的目的。 例如, 在对中途辍学青少年的社会服务过程中, 知道家庭结构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为他们提供能够弥补家庭缺失的社会服务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 社会服务人员要具备对中途辍学青少年基本状况的调查能力, 以他们的身心需求层次为核心, 以专业社工机构为平台, 联合所有社会服务人员及爱心人士的力量,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实施可行的救助服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