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教育劳动目 录模块一 劳动与劳动者第一讲 劳动的社会价值与分工第二讲 劳动者与劳动关系模块二 树立劳动价值观第一讲 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第二讲 劳动品德与劳动观念第三讲 劳动情感与劳动态度模块三 养成劳动习惯第一讲 习惯与劳动习惯第二讲 劳动生活方式目 录模块四 积累劳动知识第一讲 生活劳动第二讲 生产劳动第三讲 服务性劳动模块五 培养劳动技能第一讲 基本劳动技能第二讲 社会生产技能第三讲 社会服务技能模块六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第一讲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第二讲 创新创业与 《中国制造 2025》模块三 养成劳动习惯 学习目标 分类 具体内容知识目标 1. 了解什么是习惯与劳动习惯, 知道劳动生活方式的内涵;2. 理解养成劳动习惯的意义、 劳动与生活方式的关系;3. 明确并实践养成劳动习惯的方法能力目标 1. 在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企业实践中, 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2. 注重知行合一, 在充分理解劳动意义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劳动能力, 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素质目标 1. 树立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的荣辱观;2. 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3. 培养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知识导图第一讲 习惯与劳动习惯一、 习惯与劳动习惯的概念“习惯” 在 《现代汉语词典》 (第 7 版) 中的解释有两种: ①动词, 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如 “习惯成自然”; ②名词, 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倾向或社会风尚, 如 “好习惯” “不良习惯”。(二) 劳动习惯1. 劳动习惯的概念劳动习惯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 并发展成为个体从事劳动的一种需要的自主化行为方式。 劳动习惯是诸多习惯中的一种, 同样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 具有自觉自动、 长期稳定的特点。 我国对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是: “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 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二) 劳动习惯1. 劳动习惯的概念劳动习惯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 并发展成为个体从事劳动的一种需要的自主化行为方式。劳动习惯是诸多习惯中的一种, 同样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 具有自觉自动、 长期稳定的特点。 我国对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是: “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 形成良好劳动习惯。”2. 劳动习惯的具体内容(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 家里的事情主动做。(3) 别人的事情帮忙做。(4) 集体的事情大家做。(5) 劳动程序要遵守。(6) 自我保护需注意(7) 安静劳动会巧干(8) 劳动结束收拾好(9) 劳动成果要珍惜(10) 讲究效率不磨蹭二、 养成劳动习惯的方法名言警句播下一种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威廉·詹姆士(美)(1)通过鲜活有力的事实, 认识劳动的价值, 产生参与劳动的兴趣。(2)寻找身边的榜样, 特别是讲述擅长劳动的父辈的故事, 激发对劳动的情感。(3) 经过训练, 学会几项劳动的技能, 尤其是与自我管理密切相关的做饭和洗衣服等, 重在于长期坚持直至养成习惯。(一) 养成劳动习惯的原则1. 要有正确的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并不是让自己吃苦受累, 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义务感、 独立性、 自信心等良好品质。2. 制定具体的目标目标的设定要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并且要具体。3.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无论是家庭劳动, 还是学校劳动或社会实践劳动, 都要遵循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的原则。4. 将劳动变成一种自觉把劳动当成享受, 是一种追求, 更是一种境界。 只有每个人都以劳动为荣, 以劳动为乐, 将劳动当成一种爱好、 一种乐趣, 才能激发劳动热情, 从而自觉投身到劳动者的行列。 要通过日常的教育与实践, 将劳动变成一种自觉。“卓有成效是一种习惯, 是惯性能力的累积。 为了获得惯性能力, 需要不断努力。 惯性能力极其纯粹……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反复实践。”——彼得·德鲁克(二) 养成劳动习惯的具体做法形成并巩固一个新的习惯或理念至少需要 21 天“21 天法则”1. 劳动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反复与坚持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 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要形成劳动习惯, 需要个人、 家庭、 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配合, 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 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并将劳动常态化。——卢梭(二) 养成劳动习惯的具体做法2. 在家中要做到分担家务作为中职学生, 可以在学习之余分担家务活, 收拾整理自己的东西等, 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也能增强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心。 在劳动体验的过程中, 还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3. 在学校做好日常的值日工作维护班级环境、 学校环境, 不单单是值日生的任务, 也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 每个人都要做好卫生的保持工作, 增强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主人翁意识。4. 积极参与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我们可以深入社区、 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与社区治理, 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也可以参加农业生产、 工业体验、 商业和服务业实践, 尤其是利用实训以及顶岗实训、 实习的时机, 积极劳动, 体验各种形式的劳动。第二讲 劳动生活方式一、 生活方式与劳动生活方式(一) 生活方式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二) 劳动生活方式的概念劳动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 劳动主体在一定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下所从事的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或提供劳务的经常性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三) 克服对劳动生活方式的错误认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把劳动及劳动生活当作痛苦和牺牲, 看作可诅咒的事情, 认为只有 “安逸” 才是适当状态, 才是自由和幸福, 看不到劳动是自由地创造活动的一面, 是一个健康的人的正常需求。造成的原因:由于劳动技术落后, 劳动成为人的沉重的负担有关, 同时也与资产阶级社会里劳动的社会经济内容方面的分工和异化, 造成了人对劳动生活本身的曲解有关。以傅立叶为代表:把未来的劳动看作是单纯的消遣及纯粹的娱乐, 以为真正的劳动如同作曲一样, 但同时又是一种非常严肃、 紧张的劳作。总结与启示: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发展, 劳动中的严肃和紧张的属性不会消失, 因为这是人精神愉快的最深厚的源泉。 把劳动生活方式从生活方式中剔除, 等于把劳动与消费、 创造和享受、 劳动与自我实现割裂开来, 这无异于剥夺人的需要, 甚至会使某些人产生错觉, 认为生活方式就是吃喝玩乐, 使个人生活失去安身立命的根基。二、 劳动生活方式的作用通过劳动,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