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土壤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5.2土壤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地理1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根据课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的内容是“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本节教材依次安排了“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个标题的内容。本节教材安排内容切实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增强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突出土壤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联系,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综合思维。关注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渗透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剖面。(重点)
2.能够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并理解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重点)
3.了解不同区域土壤的类型,学会分析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
【课堂导入】
课件呈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图文。
学生思考: 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植被与土壤密切联系起来,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内容】
一、观察土壤
1.课件呈现土壤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教师强调:具有肥力、疏松表层。
2.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课件呈现“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示意图”。
学生活动: 根据示意图,简述土壤的组成?
分析水分和空气的关系。
教师小结: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是此消彼长的,其比例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很大。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受排挤,造成土壤缺氧和土温下降;而空气过多时则水分减少,造成养分、水分供应不足。
3.土壤的颜色:课件分别呈现“黑土”、“黄土”、“红土”、“紫色土”的图片及分布图。
学生活动: 根据土壤景观及分布图指出不同土壤的显著特征,描述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师小结: 课件呈现不同土壤的主要特征。
4.土壤的质地:
教师讲述: 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
学生活动: 课件呈现砂土、壤土、黏土图片,学生推测三种不同质地土壤的特点。
教师小结:
砂土——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能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土壤质地。
粘土——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5.土壤剖面构造:
教师讲述: 土壤剖面构造的概念。
学生活动: 课件呈森林土壤剖面图,学生观察,阅读教材交流各土层的特性。
教师小结: 如下图。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一般成土过程:可见呈现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
学生活动:对照示意图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结:如下图。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别从“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中选取几个要素和大家交流探讨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师小结:如下表。
因素 作用
成土母质 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气候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资料 农业农村部积极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其中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的举措是:持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保护性耕作、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模式,加快提升耕地质量。
学生活动1:原本肥沃的黑土,现在成为重点保护对象,推断其中原因。
教师小结:过度开垦,重用轻养,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水体流失等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学生活动2:说明“增施有机肥”对土壤改良有哪些好处。
教师小结:①提高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②改善土壤团粒结构;③改变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④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刺激作物生长等。
学生活动3:你还知道哪些土壤改良的措施?
教师小结: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养护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层为(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犁底层   D.耕作层
2.下列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下图为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示四类沉积物对土壤特征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有机质养分含量多少 B.影响矿物质养分元素种类
C.影响土壤颗粒的粗细质地 D.影响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多少
4.根据沉积物分布推测,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类型依次为(  )
A.砾质土、壤土、砂土和黏土 B.黏土、壤土、砂土和砾质土
C.黏土、壤土、砾质土和砂土 D.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皇朝经世文》:“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5~7题。
5.“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说明与“南土”相比,“北土”(  )
A.透水性好、持水性好 B.透水性差、持水性差 C.透水性差、持水性好 D.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6.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岩石 D.水文
7.“江南水田冷,宜火粪;江淮以北,宜苗粪”,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施放草木灰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B.施放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C.种植绿肥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 D.种植绿肥降低成土母质风化速度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茶园位于福建丘陵坡地,东区与西区地形存在一定差异。下图是该茶园年降水量转化结构。
(1)比较东区与西区的地面坡度和土壤厚度。
(2)与雨季相比,指出东区旱季年降水量转化结构的不同表现。
(3)西区施肥时机把握较为讲究,总是避开雨前、选择雨后,说明这种做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第1题,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三部分,②为犁底层。腐殖质层、淋溶层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构成。第2题,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3.C 4.D
【解析】第3题,图示四类沉积物分布位置不同,影响局部土壤特征差异,图示能够体现的是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差异,会影响土壤的质地特性,C正确。图示不能体现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的矿物养分元素、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差异,A、B、D错误。第4题,同一地区,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细小风化物容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山前平原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堆积细小风化物,成土母质颗粒较细。因此,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土壤类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D正确。
5.D 6.A 7.C
【解析】第5题,江南泥土,较为潮湿,江北沙土,较为干燥,江南泥土由于含水量高,空气含量较少,其透气、透水性差,持水性较好;江北沙土则完全相反,沙土透气、透水性较好,但由于空隙较大,持水性差,D正确。第6题,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耕地类型是旱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表现为沙土,南方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高,因此有“江南泥土,江北沙土”之说,故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A正确。第7题,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南方水田中,施放草木灰对提高土壤的温度作用不大,草木灰不含有机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微量元素,促进土壤酸碱平衡,A、B错误;种植绿肥可以增加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以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C正确;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本质区别,种植绿肥,可能会加快成土母质的风化速度,D错误。
8.(1)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土壤厚度较大。
(2)径流比重低,蒸散比重高,下渗比重高。
(3)避开雨前:防止肥料被冲刷;选择雨后:有利于肥料随水体渗入土壤。
【解析】(1)读图可知,东区与西区比,茶园年降水量转化结构:东区径流比例较小,蒸散比例较大,下渗比例差异最小。据此可推断,在同样植被覆盖率情况下,与西区比,东区地面坡度较小,茶园年降水量更多的转化地下径流,所以地表径流比例较小;在同样植被覆盖率情况下,与西区比,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地表径流比例较小,水土流失较少,土壤厚度较大,蒸散比例较大。
(2)与雨季相比,东区旱季年降水量少,结合上题分析,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土壤厚度较大,可知,东区旱季年降水量转化结构表现为:年降水量少加上东区地面坡度较小,所以下渗比重高,径流比重低;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土壤厚度较大,蒸散比重高。
(3)结合以上题目分析,与东区比,西区地面坡度较大,茶园年降水量转化地下径流较少,所以地表径流比例较大;在同样植被覆盖率情况下,与东区比,西区地面坡度较大,地表径流比例较大,水土流失较多,土壤厚度较薄,蒸散比例较小。所以西区施肥时机把握较为讲究,总是避开雨前是为了防止肥料被冲刷(雨前肥料,雨时,地表径流比例较大,对地表侵蚀力强);总是选择雨后是为了有利于肥料随水体渗入土壤。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分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