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第一框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教案课题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1课时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职业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认知能力 学习特点通过前一单元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需要道德和法律协同发力,懂得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宪法至上意识,为学习本课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奠定了认知基础。 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遵纪守法有自己的生活体悟和感性认识;部分学生对自由与法律和纪律的关系认知模糊,片面认为法纪约束自由,而忽视法纪对自由的保障作用。 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擅长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素材,乐于表达与分享;个别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需要小组成员的带动帮扶。深入思考能力较弱,要通过议题探讨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法律与纪律、自由与法纪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并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通过认识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明确遵纪守法的法律义务,懂得遵纪守法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 理解遵纪守法对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作用,懂得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行为对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的意义,自觉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法治意识 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认识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认清法律与纪律的关系,区分违纪、违法和犯罪的界限,明确违法违纪要承担责任,认识违纪、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觉性,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履行遵纪守法义务。健全人格 了解产生违纪和违法行为的心理因素,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学会自律。公共参与 认识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义务,把遵守社会规则、纪律法律落到实处。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清法律与纪律的关系,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教学方法 议题教学、混合式教学、讲授法等教学资源 PPT、视频、案例等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课前导学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1.设计前测调查问卷,了解学情(附后)。 2.明确本课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围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3.发布课前学习任务。 4.指导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1.按要求完成前测调研问卷。 2.了解本课学习目标。 3.自主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明确学习困惑和问题。 4.分组完成课前任务,提交搜集的案例和思考体会。 (1)查找生活中常见违纪违法案例 (2)查找本行业中常见违纪违法案例 1.了解学情,为教学设计提供前情依据、优化课堂教学。 2.通过自主学习、查找生活中、职场中违纪违法案例素材,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课中探学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活动体验】 “画方圆”。 要求:各同学在纸上画方圆,并思考:为什么不能画好方圆? 【师生归纳】 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从小就接受遵纪守法的教育,那么,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法律有怎样的特征和作用? ●如何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如何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按要求参与画方圆活动 思考议题: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通过活动体验,引发学生对议题和问题链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讲授新课(1) 1.认识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的作用 环节一: 【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CCTV4“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筑牢法治屏障”。 【设置问题】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第94页“阅读与思考”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合作探讨问题: ●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探讨法律有怎样的特征和作用? 【师生分析】 一是分析法律的特征。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入,分析法律的特征:该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的,说明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该法强化家庭、学校等对未成年人的责任,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该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 【设置问题】 结合教材第95页“相关链接”材料,说说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法律的制定和认可?法律有怎样的约束力? 【师生归纳】 法律的特征: ①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 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③ 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④ 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 其中,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 【师生分析】 二是分析法律的作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作用: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师生归纳】 法律的作用:法律为生活保驾护航。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权利,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保障社会的公共秩序。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运行。 【诵读金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观看视频 阅读教材 联系实际 问题探讨 联系实际 举例说明 探讨问题 梳理归纳 倾听讲解 诵读金句 强化理解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探讨,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通过和问题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 通过分析归纳,诵读金句,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讲授新课(2) 2.认清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1)法律与纪律的共同点 环节二: 【以案为鉴】 结合教材第95页“阅读与思考”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所提出问题。 【设置问题】 ●赵某从违纪到受到法律制裁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法律与纪律关系的认识。 【师生分析】 赵某的案例说明,法律与纪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赵某违反了厂区内“禁止吸烟”的公司纪律规定,偷偷在车间吸烟,即使没有引发火灾等后果,也要受到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等纪律处分。并且,由于其行为后果已经触犯了法律,因此也受到了法律制裁。这说明违反纪律和法律都会造成一定后果,都要受到相应的惩处。违法和违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违纪发展下去容易导致违法甚至犯罪。因此,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从遵守纪律做起。 【师生归纳】 法律与纪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都需要人们共同遵守,都需要通过相应的强制力来实施。违反纪律和法律都会造成一定后果,都要受到相应的惩处。 阅读材料 探讨问题 组内讨论 梳理观点 阅读教材 得出结论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认清法律与纪律的关系,为学生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打下思想基础。环节三: 【阅读材料】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96页“相关链接”材料。 【观点辨析】 观点一:法律、纪律是对自由的约束和限制,不利于发展个人自由。 观点二:法律、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和维护,有利于发展个人自由。 ●你怎么评论上述观点? 【师生分析】 我们不能只看到法律与纪律限制和约束人们自由的一面,而忽视它们保障自由的一面。 法律、纪律与自由是辩证统一的。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真正的自由是在法律、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只有约束违反法律、纪律的行为,才能确保每个人真正享有自由。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 组内讨论 组间交流 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法律、纪律对自由的关系,为解决教学重点奠定基础。(2)法律与纪律的不同点 环节四: 【设置问题】 结合教材第96页第二个“相关链接”内容,探讨问题: ●法律与纪律有哪些不同点? 【师生分析】 法律与纪律的不同点可以从制定主体、规范对象、处罚方式等方面分析。 【师生归纳】 法律由国家机关制定,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主要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纪律由社会组织或单位制定,规范该组织或单位成员的行为,一般通过规章制度、规定等方式呈现。 阅读材料 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纪律与法律存在不同。(3)违纪与违法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环节五: 【观点辨析】 观点一:平时做些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不算什么,只要不违法就可以。 观点二:法律、纪律是是对我们的保障,都要遵守。 ●结合法律和纪律的关系,你怎么看待上述观点? 【师生归纳】 法律与纪律有内在关联。违法和违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违纪发展下去容易导致违法。 有的同学在学校期间纪律观念淡薄,时常做些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有的同学认为平时违反纪律没有关系,只要不违法就可以。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违法行为往往从违纪行为开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事实表明,从违反纪律到违反法律甚至犯罪,是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常见轨迹。 观点辨析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认识到违法和违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法律与纪律的不同点 【启思导行】 结合教材第97页“启思导行”中的要求,将法律与纪律的不同之处填入相应表格,结合自身体会分享:如何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填写表格 分享体会 强化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板书设计 第10课 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 第一框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1.认识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的作用 2.认识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1)法律与纪律的共同点 (2)法律与纪律的不同点 (3)违纪与违法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课后研学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1.发布课后拓学任务: 查找资料,学习和中职生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等相关内容,拟制班级公约。 2.跟进督导学生课业完成情况,适时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1.查找资料,学习和中职生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等相关内容,拟制班级公约。 结合所拟制班级公约,开展主题班会讨论。 2.将小组课前学习成果上传学习平台,并在下次课堂分享。 1.增强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升实践能力。培育政治认同、职业精神、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 2.平台即时收集学生上传学习成果,教师课前指导,便于把握、诊断学习成效,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学情调查问卷1.你所知道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有哪些?2.你认为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3.你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吗?4.你认同“违法与纪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说法吗?5.准备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你一般会怎么做?A.等绿灯亮了再过。 B.随大流,别人过,我也过。C.只要看着没车或没危险,就过。 D.不管有没有红灯,我都会过。其他教学提示(一)注意事项本课时及其所在的教材第10课“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是第四单元“遵守法律规范”的第一课。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非常紧密,教师要充分利用讲授法和案例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意义以及与纪律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违纪行为有可能会发展为违法行为,帮助同学们树立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二)参考书目(1)《思想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2)《教师教学用书 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职业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