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4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4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辩证看问题 走好人生路
第4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授课课时:三课时
理论基础和依据
高教版《哲学与人生》
课标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素质、道德修养不高,学科素质和理解能力较低,虽然能够理解联系的含义、特征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但在用联系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方法看待世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政治认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的基本观点,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认同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现象,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社会的大我之中。
2.职业精神: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增强全局意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注重系统的结构优化,提高职业能力。
3.法治意识: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认同法治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生发展,形成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提高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自觉性。
4.健全人格: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和谐共处中实现人生发展。
5.公共参与:理解人生发展与社会和他人是息息相关的,树立团队意识和全局观念,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对话协商、沟通合作的能力,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二)学科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人生道路中的各种问题,坚定信心,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难点:
在和谐共处中实现人生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一)课堂导入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个世界是物质的(唯物论),而且是可以被认识的(可知论),那么,这个世界处在一个怎样的状态呢?第4课我们将学习辩证法,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我们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法用全面观点看问题。今天我们在了解疫情影响人们生活方面的过程中先来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设计意图:采用开门见山式的方法导入,为案例“疫情”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
议学材料一 新冠病毒肆虐,疫情全球蔓延,各国携手战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上升。3月2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中国推动各方合力抗击疫情、稳定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和大国担当。
直面危机,中国深知战胜疫情的世界意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中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不仅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中国为各国抗疫争取了宝贵时间”成为国际共识。
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内容,谈谈你对联系的认识。
议学总结一: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学生结合“阅读与思考”、“相关链接”,讨论蕴含的哲学道理。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环节二
议学材料二:
疫情发生之后,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加强高层沟通,分享疫情信息,开展科研合作,力所能及为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提供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国际社会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面对病毒全球肆虐,个别国家不是忙于防疫救人,而是诿过推责、对外“甩锅”,借新冠疫情对中国进行肆意抹黑,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把中国与世界的抗疫合作称为“外交攻势”“宣传攻势”,进而炮制“中国隐瞒病情论”“中国数据造假论”,抛出“向中国索赔”“新冠病毒来自中国实验室”等荒谬论调,不断向中国“泼脏水”。如此污名化中国,只会破坏全球合作抗疫的努力,破坏命运与共的共识,破坏守望相助的家园。
思考:结合材料并运用联系的特点的相关知识,对个别国家借新冠疫情抹黑中国的言论进行批驳。
议学总结二: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学生结合“相关链接”港珠澳大桥,讨论蕴含的哲学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通过分组学习,推荐代表发言,有利于加深对联系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到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对待任何问题我们不能片面看待。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两个特征,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沿着联系的两个特征开展课程。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
展示材料三:
人们对于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最早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的防御手段,抗击疫情困难重重。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虽然抗击疫情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防止疫情爆发也无有效方法,而且近来有些地方因为种种原因疫情又出现了反复。世界范围内抗击疫情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思考: 结合材料,研究人员在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制中,应如何把握联系的各种条件
议学总结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在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制中就不能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还要看到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的本质和发病规律。在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制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要学习借鉴他国在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制中成功经验。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趋利避害,在联系中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
学生结合“阅读与思考”: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种多样的联系之中,列出自己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社会关系,并说明这些社会关系都有什么不同。思考“相关链接”:稻渔种养技术。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和实际的结合,以学生讲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感悟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社会角色,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有助于达成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环节二
以时事政治“日本排放核废水”为例,学生分组讨论,围绕什么是联系、联系具有哪些特征这一主题展开,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结合时事政治的探讨,加深学生对新闻的感知,培养哲学道理与实际生活中相联系的素养,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要懂得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生的成长与发展、成功与幸福,都与和他人的交往密切相关。
第三课时 二、在和谐共处中实现人生发展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复习导入)我们明白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认识到人生发展与自然、社会和他人息息相关,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和谐共处中实现人生发展?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
展示材料四: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与国是密不可分的,家国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家国情怀可以浩浩荡荡,也可以浅吟低唱。在共同战疫的日子里,家国一体、上下呼应的抗疫格局,造就了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有效局面。一方面,全国人民居家防疫,家庭、社区“各自为战”,基层社区严防死守,从家庭到村庄、社区、街道、县市都守家有责、守土有责,绝对支持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指挥。另一方面,党中央态度鲜明、坚定有力,各级党委政府压实责任,全国各地物资、人员高效调度,有力确保基层社区自救、家庭居家防疫。抗疫取得的重大胜利充分说明,在中国,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是万家平安的保障。
思考:“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是万家平安的保障”。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议学总结四: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设计意图:以一案到底的方式,围绕“疫情”的主题诠释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事,启发学生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环节二
展示材料五:
齐国的大将田忌常同齐威王进行跑马比赛。他们在比赛前,双方各下赌注,每次比赛共设三局,胜两次以上的为赢家。然而,每次比赛,田忌总是输给齐威王。有一天,田忌赛马时又输给了齐威王。回家后,他把赛马失败引起的不快告诉了孙膑。
孙膑于是给他支招:第一局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二局,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中等马;第三局,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下等马。
结果呢,三局胜了两局,田忌赢了齐威王。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内容,我们应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
议学总结五: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可以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环节三
学生结合材料谈谈“木桶效应”,讨论如何让木桶盛满水。运用有关哲理,举例说明我国近年来是如何通过补齐短板,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
教师归纳总结,明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学生根据这一原理为班集体出谋划策,制定班级建设目标,打造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木桶效应”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既加深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观念等内容的理解,也对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政治认同、职业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环节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学生思考,运用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儿女,我们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祖国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堂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人生道路中的各种问题,坚定信心,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