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辩证看问题 走好人生路第5课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授课时间: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授课课时:三课时理论基础和依据高教版《哲学与人生》课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学情分析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素质、道德修养不高,学科素质和理解能力较低,虽然能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但在用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人生道路中的各种问题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养目标1.政治认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的观点,理解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坚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2.职业精神:领会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明确从事职业既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机遇,不断实现职业发展的新跨越;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用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人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3.法治意识:了解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理解人们对法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4.健全人格: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道路上的顺境和逆境,积极应对挫折、把握机遇,在生活实践中磨炼意志,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5.公共参与: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能够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重道远,要增强主人翁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自觉投身国家建设,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二)学科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人生道路中的各种问题,坚定信心,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发展的观点处理问题。教学难点: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流程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发展的普遍性(一)课堂导入大家由高一升到高二,这一切身经历足够说明: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我们,“不愿下沉,不肯下降”。在这个快乐星球上,我们做了好多好多的习题,克服了大大小小的困难,才迎来了属于我们的高二。大家喜欢体育运动吗?对亚运会了解多少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亚运会的故事,学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设计意图:采用开门见山式的方法导入,以学生自身为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发展的奥妙。(二)讲授新课环节一材料:第十九届亚运会9月23日(周六)晚在浙江杭州盛大开幕。这是中国继1990年北京、2010年广州之后,第三次举办亚运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以水为串联、潮为意向,充分展示了古都杭州的风韵与活力,也展现出当下中国与亚洲和世界的交融激荡。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也是受西方制裁的中国力图通过北京亚运会,向世界展示自己依然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那时的中国还很落后,更谈不上富裕。官方为了办好北京亚运会,还不得不发行国库券和体育彩票来筹集资金。即便如此,举办亚运会也还有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最终,北京亚组委集资部接受了近两亿人次的捐款捐物,其中捐款总额达到2.7亿元。这一数字在今天看来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1990年,电视已开始走进普通中国民众家庭。北京亚运会16天中,有电视的家庭几乎都在收看亚运比赛,还有一些单位专门组织收看一些重要比赛。每当中国选手夺得金牌,都会引起无数观众的热烈欢呼。亚运奖牌的归属是最受关注的话题。民众每天热议着中国代表团有几枚金牌进账,又把第二名甩了多远。就连北京一些公交车上都挂了一块上面写着“今日奖牌榜”的小黑板,向乘客宣传中国代表团的战绩。北京亚运会之后,中国逐步向体育大国迈进。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夺得的金牌数量稳步提升,从金牌榜第四升至第三,再跃居第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终于夺得金牌榜首位。北京亚运会已过去了33年,今天的中国早已走出当年“唯金牌论”的误区,更看重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放眼望去,不仅中华大地,整个世界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思考: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请学生谈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中有哪些现象和事例能证明这一观点。设计意图:通过亚运会的举办,回顾我国亚运会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体育认识的不断发展,发展是永恒的。环节二图示分析《生物进化》,探究问题:结合上面图示分析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教师明确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图文分析,自古以来人类不断的发明和改进计算工具,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算盘、计算尺,再到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计算工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手动到自动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探究问题:在古老的“结绳记事”到算盘、计算尺,再到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明确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图文分析一大二十大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教师明确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教师总结: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处于永恒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结合课本“阅读与思考”:生命的进化过程和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历程、“相关链接”:西藏社会的发展、“相关链接”:人类对病毒的认识,学生结合发展的普遍性进行分析。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通过分组学习,推荐代表发言,有利于加深对发展特征的理解和应用。(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对待任何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当下。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 3、事物变化的状态(一)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二)讲授新课环节一议学情境:播放视频:小米智能家居广告。“小爱同学,打开电视。”一句简单的口令,瞬间唤醒了“沉睡”的客厅,屋内照明、智慧屏、空调、净化器、音箱等家电的启动响应尽在“言语之间”。近年来,我国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实现了稳步扩增,人们已经从“住有所居”走向“住有优居”。议学活动:联系辩证发展观的知识分析:现在的传统家居都会被智能家居所取代吗?为什么?学生讨论说明。教师总结:智能家居是新事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远大前途,是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这就是发展的实质。议学追问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结论: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唯物辨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议学追问2:如何判断新旧事物?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社会历史领域:符合历史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利益。)议学追问3:为什么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腐朽的因素→外形笨重,功能简单,挂衣不方便汲取---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基本晾晒功能、某些材质等增添---旧事物中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材质更好、操作更方便省力、功能更强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小结: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设计意图:通过智能家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悟发展的实质,将理论化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紧贴学生实际,易于学生理解。环节二议学情境:智能家居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所能承载的功能也会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也会因为智能家居而越来越方便。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家居在未来必将会走进千家万户。但是,智能家居(Smart Home)概念提出来比较早,从起源到现在已经将近30余年,但是智能家居却依然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只能是一些高端住宅和商业建筑的附属品。大多数消费者对全屋智能行业都还处于低认知水平,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智能家居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议学活动:结合以上情境并用辩证发展观的知识分析:智能家居行业会经历怎样的发展过程?其行业生产者应如何应对发展中的困境?学生讨论说明。结合教材“相关链接”:马车和火车赛跑,通过火车的发展历程,了解火车在初期存在“弱点和不完善”,被人嘲笑,但最后火车远远超过了马车,开启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过程,从而感悟“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师总结:新事物终将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要勇敢地迎接挫折与考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例,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环节三结合教材“启思导行”:反思活动,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主题,学生分成小组开展讨论会,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学生填写教材中的记录表,梳理总结自己在各方面的变化(包括进步与不足),在班内交流分享。教师明确哲学原理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量变角度)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和发展。(质变角度)③当人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就要把量变控制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坚持适度原则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含义,并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反省,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变化,并通过不断积累,促进自己成长。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质变的哲学道理,并学会运用哲学道理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哲学道理,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按部就班,我们对待新事物应抱有充分的信心。第三课时 二、用发展的观点处理人生问题(一)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发展的含义和特征,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复习导入)我们明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发展的观点处理人生问题?(二)讲授新课环节一图示分析《笨人吃饼的过程》,探究问题:笨人吃饼的故事,体现了事物发展呈现哪两种状态?如果笨人不吃前面6个饼,他能吃饱吗 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哲学原理: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①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例,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环节二材料:很多人会有从小学、初中、高中、大...的求学经历。在每一个学段中,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考入更高一级的学段;而当进入新的学段时,新的量变就又开始了。正是在这种“量变一质 变一量变....的前进式循环中,我们得到了发展。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的理解。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考入更高一级的学段。如果不努力学习,积累足够多的知识,就很难考入更高一级的学段。哲学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量变→新质变)④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例,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环节三结合教材“阅读与思考”: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冠军聂凤,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的,感悟正确对待逆境的积极意义。学生分组进行“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辩论会,运用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看法。结合生活和专业学习中的经历,谈谈如何对待顺境和逆境。设计意图:毕业于职业技术院校的高技能人才聂凤的成长之路,引发学生共鸣和向榜样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逆境,认识到学习任何一门技术,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怕失败、顽强拼搏,都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脚踏实地,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量变),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然也要适时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在这里我想引用习总书记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的一段话,“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中”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咱们个人还是咱们的国家,都要扎实走好每一步,在量变的基础上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和优势,加快发展,促成新量变、新质变,不断前行。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