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能说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 关系。 2.知道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突出原子模型建立、修正迭代过程,初步培养模型建构 的核心素养。 3.通过猜测黑盒子内物品的方法,类比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证据推理 的核心素养。 4. 体会科学家提出猜想和假设的主观性、建构性,科学研究的曲折过程,感受科学家探索、 创新的科学精神。课前学习任务1. 在原文中画出道尔顿、盖-吕萨克、阿伏伽德罗的假说、观点。 2. 在这段历史中,存在一些分歧的观点,请你指出这几位科学家在对物质组成进行研究的 过程中核心分歧是什么。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阅读材料,画出几位科学家认为的原子结构图示。推荐的学习资源1. 【原子的真实结构 原子模型 电子模型-哔哩哔哩】https ://b23.tv/DmrrP1。科学阅读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球,如右图。1897年,J.J.汤姆逊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时候,发现了原子中电子的存在。那么,原子结构是怎么样的呢?汤姆逊展开自己的想象,勾勒出这样的图景:原子呈球状,带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一粒粒地“镶嵌”在这个圆球上。这样的一幅画面,也就是史称的“葡萄千布丁”模型。1910年,卢瑟福进行了金箔散射实验,发现了质子和原子核,于是修改了汤姆逊的原子模型。在他描述的原子图象中,有一个占据了绝大部分质量的“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而在这原子核的四周,带负电的电子则沿着特定的轨道绕着它运行。这很像一个行星系统(比如太阳系),所以这个模型被理所当然地称为“行星系统”模型。在这里,原子核就像是我们的太阳,而电子则是固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们。1913年波尔统计计算,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阅读上述材料,画出你理解的波尔勾勒出的原子模型。科学阅读1803年道尔顿发表了他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极其微小,是看不见的实心球体,它们在所有的化学变化中保持本性不变: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形成了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在形成复杂原子的过程中遵循最简化原则,当两种元素结合生成物质的时候,首先以原子个数比1:1进行化合。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在研究气体反应时发现,他把2升氢气和1升氧气混在一起,密封撚烧得到2升水蒸气。按照道尔顿的原子说,推出这个反应是1个氢原子和0.5个氧原子生成了1个“水原子”?这个问题难倒了道尔顿,直到1811年阿伏伽加德罗提出一种新的假说,他认为盖-吕萨克的实验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而对道尔顿的观点提出了修正意见,其中主要的修正是将“单质气体如氢气、氧气等必定由单个原子构成”这一观点修正为“单质气体如直气、氧气等可能由两个相同的原子构成一个分子”。他首次提出了“分子”的说法,并且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分子由两个相同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即相当于道尔顿学说中的复杂原子,由不同的原子构成,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分子则是物质独立存在的最小微粒。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 探究分析 NaCl 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 初步学会使用相对原子质量,并体会相对原子质量所蕴含的计量思想方法。课前学习任务1. 复习回顾原子的构成。 2. 复习回顾原子结构模型的建构、修正过程。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 在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标出各部分的涵义 【学习任务二】画出质子数为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学习任务三】 你能不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来解释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这个宏观现象?用图示表示 【学习任务四】 想一想,怎么才能让铜原子的质量相对变大?推荐的学习资源1. 查阅资料,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贡献。(课本 56 页) 2.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哔哩哔哩】https ://b23.tv/u3AKhs 3.【化学】相对原子质量-哔哩哔哩】https ://b23.tv/vTzlJ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题2 原子的结构_学习任务单_第一课时.docx 课题2 原子的结构_学习任务单_第二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