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案首页
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明确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素质目标: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程。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材、PPT、教案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 实训课(  ) 习题课(  ) 其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案内页
教 学 流 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学 环节 (时间 安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复习 提问 中国近代史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教师总结
导入 新课 给出本课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学生思考
新课 讲授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1.新的革命方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视频】中国近代史著名历史事件。 在中国闭关锁国的时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因此,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于是,有了鸦片战争。 探究一: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处境以及原因。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一批又一批的中华民族优秀人才不断思考和努力着如何拯救中国。 19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由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无法对抗顽固的满清封建势力和发达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于1864年失败。单纯依靠农民起义无法完成反帝国主义的。 1961年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发生于1899年秋至1900年9月7日,由义和团发动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 探究二: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帝国主义不允许。 封建主义不允许。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所以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 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视频】五四运动 探究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2.正确的革命道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历时28年英勇顽强的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阅读与思考】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还有100多万军队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国内生产萎缩,民生困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不到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提问: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局面?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阅读俩个观点后探究四:结合中国当时的情况,哪个观点正确? 观点一错误,虽然存在巨大差距,但是只要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具备,就应先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再去发展落后的生产力。 观点二正确,在经济上国营经济壮大,具备了条件,政治上有党的正确领导,国际上还有苏联的支持。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完全统一;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完成土地改革,进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借鉴,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共八大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 三、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思考:你心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为什么? 阅读与思考: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而且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由于没有深刻把握这一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毛泽东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不能僵化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探究五:建设社会主义可不可以走苏联的道路,照搬苏联模式? 举例说明为什么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 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书中内容和知识积累,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 提问思考 讨论探究 展示相关材料 增加说服力 总结 提问,可畅所欲言。 提问,根据材料内容思考。 概念性问题 学生了解
课堂 练习 习题练习 巩固知识
课堂 小结 “为什么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的三个阶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课堂总结提升 回答本课议题
布置 作业 你还知道毛泽东的哪些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表达的思想又是什么? 加深认识
板书 设计 理清思路 把握脉络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