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课共设两目。第一目:“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主要介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主要介绍毛泽东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的成果。本课内容是第二课第二框,承接前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更上一个台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进入社会主义,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学习本框,有助于学生明确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逻辑抽象思维已经具有假设性,在教师引领下对历史事件能够做出初步的判断和分析。在初中也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与趋势也有了大体的认识,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一定基础。但是,他们生活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改革开放前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生活感受不强。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认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巨大历史意义,以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中依然体现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进而拥护党的领导,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公共参与: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法治意识: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四、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五、教学难点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六、教法分析
讲授法、启发式、演示法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本节课的议题 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议题一: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 议题二: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带着问题思考,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议题一: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 时间: 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改造成功的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议题二: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导入新课] 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讲授新课]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5-P26,思考问题。 议题讨论: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内面临什么样的现状?过渡时期的时间是什么? 教师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内基础薄弱,百废待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议题情景二: 阅读材料《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89页),思考问题。 议题讨论: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找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教师总结: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议题情景三: 材料一:新中国之初,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材料二: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材料三:新中国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材料四: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议题讨论: 1.结合材料归纳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改造的结果怎么样? 教师总结: 短短三年,我国从废墟上站了起来。我国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归纳提示: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议题情景四: 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毛泽东 议题讨论: 中国如何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教师总结: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议题情景四: PP展示中共八大的材料。 议题讨论: 分析说明八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总结: 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注意: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议题情景五: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议题讨论: 有人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内乱,所以那个阶段的探索实践是没有意义的。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教师总结: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学生阅读材料。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分组讨论:胜利者该如何巩固胜利果实? 书上划重点,书上记笔记。 学生概括分析。 学生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自主发言,并认真划教材记笔记。 大家各抒己见。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认真听老师的讲述,要心领神会。 学生思考,回答提问,思想升华。
九、课堂总结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十、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